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經濟拮據引發糾紛 鄉村養老成難越的坎兒
2007-11-19 10:25:5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利紅 邵國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9日電 靠天吃飯的農民們,含辛茹苦地勞作半生,將兒女們供養大,省吃儉用又為兒女們操辦完婚事,這一切做完了,發現自己已步入了老年行列。再也不能像年輕時揮鋤種地,成為家裡的經濟支柱,伴隨步履的蹣跚,許多人發現自己正成為兒女的沈重負擔。

  經濟拮據引發養老糾紛

  住在哈爾濱市阿城永源鎮的農民張正,這幾天又給哈爾濱的親屬打電話,希望親屬到他家調解有關父親張九贍養糾紛的問題。

  今年70歲的張九有五個子女,老伴去世時,靠種幾畝地維持生活。後來身體不好,就和老兒子張正一起過。張正的哥姐也是地道的農民,起初每個月還能給張九50元贍養費,後來就接續不上了。父親幾回有病,張正都花了不少錢,還拉了一些飢荒。哥姐們都說分攤醫藥費,可是卻互相觀望著,遲遲不拿錢。無奈之下,張正只好找到哈市的親戚給拿主意,以後老人該怎麼個養法。『我這一年掙不了幾個錢,還有正在上學的孩子,看病這麼貴,自己有病都難對付。要老是這樣,我真養不起這個爹了。』張正無奈地說。

  哈爾濱市呼蘭區70歲農民王萬纔,這個月又要搬到二兒子家住了。為了解決贍養老父親的矛盾,三個兒子和一個閨女開了幾次家庭會議,最後決定讓老人賣了自己的房子,每年輪流到每個兒女家住三個月。老人痛苦地說,一年搬四次家,每個家的待遇還都不一樣,有個病啥的,輕易不敢吱聲,害怕兒女煩。

  蘭西縣榆林鎮林河村的農民林宗勤一直獨自撫養年邁的母親。因為他的弟弟家比較困難,林就把母親的三畝地給弟弟種,林的母親沒有了任何收入,花銷都由他承擔。林宗勤告訴記者,兩年前,母親和村裡的不少老人參加了農村醫療合作,這讓林的心裡多少有些底兒。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於針對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還很薄弱,經濟拮據成為誘發贍養糾紛的一個主因。

  『重幼輕老』現象考問孝心

  目前,我省農村養老主要是家庭贍養,而這種形式受子女經濟實力和道德水平兩個方面的影響,尤其是一些青年夫婦重視子女教育和成長問題,把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都傾斜於子女,產生了『重幼輕老』現象,這對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實際的生活質量都造成了影響。

  蘭西農民張鴻偉到哈市道外區十六道街賣菜,將年邁的父母擱在農村。三四個月給父母一回錢,每次三四百元。『前兩天,我爹打電話說想孫子了,可是孩子功課忙回不去,孩子的爺爺還病了一場。』張鴻偉說,村裡不少年輕人都出來打工了,還有一些人把孩子也帶出來了,爹媽成為村裡的留守老人,有的一兩年纔能見一次面,多少顯得生分了。

  這幾天,雙城紅旗鄉的67歲的農民孫茹特別高興,一個親戚來看她,不僅給她帶了好幾年都沒吃過的點心,還有幾套新衣服。孫茹說,把兩個兒女忙乎完結婚,自己就沒有什麼積蓄了。兒女們有了孩子之後,都顧自己孩子,很少照顧自己。今年為了讓孫子上個好學校,孫茹不得不贊助500元。

  還應廣泛發動社會力量

  有關人士認為,針對目前農村養老出現的一些問題,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尊老的傳統美德和子女應盡的義務。另一方面,加強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子女的義務,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積極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克東縣寶泉鎮黨委書記劉新路說:『雖然我們非常想為老人多辦點實事,但是由於資金缺乏,相應的保障體系不完善,養老仍是個沈重的問題。』

  我省從1991年開始在農村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共有8000多個村開展這項工作。但是一些參保的農民說,每月領取的資金很有限,積極性受阻。目前,旨在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的新的農保模式正在逐步推廣。2006年我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啟動,惠及到了更多的農村困難群眾,推動農村養老問題向健康方向發展。前不久,哈市就有7000多農民領取了養老保險金。

  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宋魁認為,在農村養老問題上,不能只依靠政府,應該考慮在農村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會養老保險為主體,自我養老為補充的養老形式的多元化格局,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渠道投資,多種所有制養老機構共同發展的局面,養老中出現的問題纔能減少,並得到緩解。

  黑龍江澤順律師事務所一位律師說,我國法律體系中農村中老年人處於底層,權利少,義務多,需要通過制度的建設,使老年人的各種權利得到憲法和法律的切實保障,安享晚年。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