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今天老師來我家』 哈市中小學教師家訪情況調查
2007-11-20 09:00:3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姜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0日電 家訪,曾經是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的一項重要工作。然而近年來,隨著現代社會交流渠道的增多,以及教學任務的不斷加重,家訪這種溝通方式漸漸被忽視了,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召開家長會、發短信和打電話。近日,哈爾濱市教育部門對教師家訪做出了硬性規定。一時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張寶龍,今天的課聽得怎麼樣,記住,老師來家訪一次就是對你的一次鼓勵。』『那好,以後我放學後只要有不會的題就給你打電話。』近日,在哈爾濱市紅陽小學校二年級學生張寶龍家裡,師生倆進行著這樣的一段對話。孩子的姥姥對記者說,由於孩子的班主任於老師經常來家訪,孩子和老師已經沒有了距離感。

  近日,哈爾濱市教育局對全市中小學校班主任提出要求:到本學期結束,班主任必須對五類學生進行家訪。這五類學生為單親家庭的孩子、貧困家庭孩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本人心理或其他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的學生以及中小學起始學年的新生。家訪這種傳統的教育形式如今成為教育部門的硬性規定。對此有人稱好,認為這是回歸教育的本原;但也有一些人認為,現在通信方式如此發達,家訪是否多此一舉?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第一次踏進學生姚東輝的家門,劉老師被眼前的景象震動了……

  農民工子弟學校:家訪,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哈爾濱市道裡區西部的紅陽小學校,一聽說采訪家訪的事,該校的老師們都說,家訪在這所學校早已是傳統了。於天華老師說:『我班有一些孩子家長沒有手機,家裡沒有電話,想要和家長聯系得先把電話打到學生家旁邊的小賣部,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家長一點也不了解,這樣的學生不家訪能行嗎?』據了解,這所學校有730名學生,其中有590多名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還有40多名學生來自低保、特困家庭。校長楊巍說,這樣的孩子更需要關心,只有家訪纔能了解孩子們有哪些困難,心裡有數,然後逐一解決。

  該校學生李雪松家裡的貧困情況就是老師家訪發現的。孩子的爸爸在車禍中去世,媽媽失業在家,母女倆租住在陰暗潮濕的小屋中,連過冬的煤都沒有。班主任鄭老師家訪發現後,向校領導做了匯報,老師們及時捐款幫她們解決了困難。

  據了解,該校周二下午及周五放學以後是家訪日,周六和周日教師利用自己的時間家訪。大部分學生住得十分偏僻,交通不方便而且根本沒有公交車,老師得走一個多小時,有些女老師家訪得男老師陪著去,有的學生家連門牌號都沒有。老師們說剛開始也有怨言,但每一次家訪心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孩子們的距離拉近了,也更加意識到家訪的必要性。

  哈爾濱市南崗區潔淨小學也是農民工子弟學校,劉琨老師所教的一年二班裡農民工子女佔班級學生人數的2/3,父母們忙於生計沒時間照顧和輔導他們,甚至沒有時間來開家長會。劉老師通過家訪更深入地了解了他們的生活環境。她第一次踏進學生姚東輝家裡時被眼前的景象震動了:一間12平方米的租住房裡住著四口人,沒一件家用電器。家訪後在劉老師細心關照下,姚東輝變得越來越開朗了。

  據哈市道裡區教委監察科苗科長介紹,他們要求12月末中小學校對初始年級學生家訪率達到100%,其中安陽小學、紅陽小學、14中學等家訪做的比較實,目前各學校的進展情況不一樣。哈市教育局為此專門針對年輕教師開展了家訪前培訓,並要求教師在家訪前必須要做好『家訪預案』,且家訪前必須征得家長同意,做到『笑進笑出』、尊重家長和學生的隱私。

  如今學生情況非常復雜,硬性規定讓老師感到了壓力,部分家長也並不領情。

  教師曲仁第:一次成功的家訪,應該是老師願意,家長滿意,學生樂意。

  一次家訪,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學習態度,甚至可能影響到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但采訪中記者也感到,哈市教育部門重新強調家訪的重要性,在贏得掌聲的同時,也招來一些不同的看法。

  哈市通達小學的楊坤老師說,目前老師和家長的溝通方式比較多,如短信、郵件、寫字條、電話等,但學校要求每學期都有家訪,大多數的家長還是比較歡迎。

  旬女士的孩子在復華小學就讀,她認為老師家訪沒什麼必要。她的想法是,現在的老師都比較忙,所以就經常和老師電話聯系,她認為效果也很好,現在孩子五年級了成績一直不錯。『現在每周五還有一次家長開放日,邀請部分家長參加,所以孩子的情況一般都掌握。』

  一位小學老師說,現在老師的確比較忙,家訪得抽時間,而且由於有些學生是擇校,家住的比較遠,這也給老師家訪造成很大的困難。

  王女士的工作比較忙,孩子在繼紅小學上學,她認為現在的家長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時間能夠接待老師來家裡,而且老師來了也會特別緊張,『家裡總得收拾一下吧,雖然教育局規定避開吃飯時間,但家長也得准備准備吧;而且現在的家庭也比較多元化,如果有一些家庭的情況比較特殊,背景也不願意讓老師知道。孩子有了問題老師就會找家長去學校的。這學期我兒子表現特別好,所以我這段時間沒和老師聯系。』

  有這樣看法的家長也不是少數,但紅陽小學的曲仁第老師對家訪有自己的理解。她1992年來這裡教書,一直堅持搞家訪,積累了很多經驗。她說,老師要安排家訪的最佳時間,針對不同的家庭、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家訪,有的家訪是針對家長的,給家長教育子女的方法,有的家訪是針對學生的,給他們進行個別的指點,家訪形式也可以是多樣的。有一次家訪,她就是帶著《特困補助申請表》去的。第一次家訪家長很緊張,學生不樂意,認為老師是上門『告狀』來了,這就需要用心,打消家長和學生的種種猜測和顧忌,而且我還告訴他們,我以後還要經常來家訪。一個成功的家訪應該是老師願意,家長滿意,學生樂意。通過家訪和孩子達成共識就好教育了,而且年級越高的孩子越應該家訪,她舉了一個例子:『我教的是五年級,一名學生原來學習特別好,後來同學們發現這個孩子放學後一直在馬路中間走,從學校一直到家,就這樣走。家訪後發現是因為媽媽管的嚴了,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出現反常行為。通過和家長的努力,現在基本改變這種情況了,孩子也開朗了。』

  哈爾濱市教育局有關人士表示,家訪是中小學教師『家校溝通』的傳統而有效的方式,不應該隨著通訊的便利而被拋棄。而且登門家訪所達到的教師與家長間的溝通、了解、交流和互動的效果,不是現代的通訊工具所能取代的。人們也希望,教育部門能把這種硬性規定做好做實,真正對學生有所幫助,而不要成為一場『秀』。

 

  圖為哈爾濱市通達小學的老師(左)來到學生家中進行家訪。記者蘇強攝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