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紅星農場目擊農民『網上種地賣糧、買生產資料』
2007-11-24 12:09:5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韓紅運 沈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4日電 題:紅星農場目擊農民『網上種地賣糧、買生產資料』

  這裡的農機手是全國最『牛』的農民:他們可以坐在辦公室裡,在互聯網上種地、賣糧、購買生產資料,坐在炕頭上與外商談判,還有大把的鈔票賺……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和泥土打交道的莊戶人,都是『泥腿子』。無論使用多先進的農具,也離不了『面朝黑土背朝天』的職業特色。

  在小興安嶺腳下的紅星農場采訪,卻讓記者有了另外感受。

  在采訪的路上,農場的同志介紹,北大荒的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和管理手段堪稱世界一流,工作在這裡的農機工人是全國最『牛』的農民。他們可以坐在辦公室裡,在互聯網上種地、賣糧、購買生產資料,坐在炕頭上與外商談判,還有大把的鈔票賺……

  本來說好要去看看秋整地的,陪同的同志非要去一座掛著『北大荒紅星現代農機發展中心』牌匾的二層小樓。在一塊126英寸的等離子大屏幕上,正在等候的農場趙書記用手對著『視頻遠程監測系統』輕輕一點,月度內和當日機車的作業視頻清晰躍然屏幕。

  然後,趙書記隨便點了一個當日作業的機車牌號,大屏幕上出現了這樣一組數字:

  地塊編號:14居民組4區12號地

  車型:迪爾9520機車編號:13

  經度:127.08612緯度:48.12411

  手機號(車載對講機):1594561****

  速度:0.07/小時方向:東偏南11.5度

  是否在線:在

  『精准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尖端,目前世界上對於精准農業的示范,單項實現的比較多,而整體實現的卻較少。在上級的支持下,目前,全場已實現了定時、定位和定量的信息系統管理,明年將在按需供給上全面示范。』場長於建華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紅星農場累計投資6000多萬元更新了大型智能化農業機械,使農場機械總動力達到了2.4萬千瓦。利用帶有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系統先進的耕作機特性,依托八一農墾大學精准農業研究中心被稱為『3S』的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IS農田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系統為信息技術支橕,配套引進了先進管理系統,『定時、定位、定量,按需供給』,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平臺發展現代農業。

  農場的農機中心,是全場的生產管理指揮中樞。設有生產調度、設備維護、成本核算、標准化生產、技術服務5個部,集管理服務、學習培訓、展示推廣於一體。全場44臺1075、1076收獲機、2臺迪爾9660收獲機、6臺加拿大產的自走式割曬機、27臺120-160馬力的輪式拖拉機、1臺自走式4720噴藥機,全部打破所有制、區域界限,實行以農場為單位六統一管理。誰的車好,誰管理的好,誰就優先,誰的效益就高。農機工人田間作業,管理者通過電腦就能進行觀察和指導,完全接近了工廠化管理。

  記者來到屏幕上看見的14居民組4區12號地,正在作業的北大荒第二代農機手董克江說,他畢業於農墾機械化學校、父親是老機務。小時候就是看著父親開著『東方紅-54』長大的。那時父親每天都是滿臉、滿身油膩,十分艱苦。而今,同樣是農機工人,開的是世界上最先進帶有空調、可視對講的聯合整地機。1小時可深松整地5公頃,一個班次整地1000畝,毛收入2萬元,純剩1萬多。高出老式農機10幾倍,而且又是節能環保的。』

  在交談中,記者注意到,董克江雖然在田地裡工作了大半天,但衣著整潔,白襯衣領一塵不染。

  農場人介紹,以前每到夏收和秋收,全場人機齊上,一乾就是一個多月。遇上災年,大麥變色,小麥發芽,大豆被雪捂在地裡,眼看增產的糧食就是不增收。現在智能化機械力量的增強,春播和夏收、秋收加起來不超一個月,比傳統作業縮短了一半還多。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