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6日電 11月23日下午,在『春華德善』老年公寓第二分店見到李春華時,她正與哈爾濱市道外區的下崗女工小張攀談。小張准備在社區租房子辦一個老年公寓,特地來向她請教。
這兩年,因為『春華德善』名聲在外,登門取經的人絡繹不絕。
『民辦養老越來越熱,大家越來越認可這是個前景非常好的「朝陽產業」,但它又是個弱質產業,單靠自己很難提高檔次,政府的扶持應該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李春華的言語,透著焦慮。
幾萬老人需要社會養老護理服務
李春華也是下崗職工,她的『春華德善』現在有三家分店,是哈爾濱最大的民辦養老機構。第二分店是一座四層小樓,共2200平方米,160個床位已經入住80位老人,因為一些人包房住,所以入住率已經相當高了。
如果把這座小樓和佔地3.9萬平方米、建院50周年的大型公辦養老院——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相比,可說是『小巫見大巫』,然而,跟市內更多的社區家庭型民辦養老機構相比,那是相當『闊綽』了。
11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香坊區安埠小區某居民樓一樓的一家老年公寓。走進公寓,一股混雜消毒水的怪味撲鼻而來。穿過一間幾平方米的小客廳,是一個普通三居室改成的公寓。
『我們這裡最多可以放13張床,現在住了8個老人,剛撤掉了兩張。』老板小吳說,自己下崗後辦養老公寓已經快兩年了,在附近口碑很好。不光小區居民把無法照顧的老人送到這裡,一些醫院的醫護人員也願意把需要照顧的老人介紹過來。
別看住得不怎麼寬敞,老人們心倒是挺寬。正要到小區花園裡曬太陽的劉大娘說:『住在這裡,就圖離家近,費用能接受,兒女來看還方便。小吳人不錯,中午俺們還要包餃子吃哩!』
像這樣辦在社區裡的小型民辦老年公寓,在哈爾濱至少有幾百家。
再看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真可謂『門庭若市』。工作人員說,目前550張床位全部滿員,要入住得領著老人去預約登記、等候消息。
據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鄭鐵城介紹,哈爾濱現有3家財政全額撥款的養老機構,床位不足1600張。全市有正規執照的養老機構107家,總床位也只有5800張。『而全市有近6萬生活不能自理和半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亟待得到社會養老機構的護理服務。』
這幾萬老人,正是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空間。
民辦老年公寓有三五百家『黑戶』
有空間也不一定就能發展得好。『居民房,幾張床,有老人,就開張』,這是很多社區民辦養老機構的現狀。
『夏季略有盈餘,冬季要交取暖費,乾脆就是一個賠。』道裡區一家老年公寓的老板告訴記者,40張床僅住了20來人,雖說不用交稅,但還是『微利經營』。
哈爾濱市老齡委事業處處長戰陰斌說,雖然准入門檻低,民辦養老機構開辦相對容易,但由於收費低廉,無力改善基礎條件,同時服務質量也上不去,直接影響了入住率和經濟效益,難以形成良性循環,影響發展。
而據專業人士看,民辦養老機構還面臨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根據國務院和民政部有關規定,民辦養老機構一般只能在民政部門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雖然從理論上可以享受免稅等優惠政策,卻意味著投資者實際上難以融資,不能進行分紅,很多民辦養老機構因而陷入了『身份』悖論。
走訪中發現,不少民辦養老機構沒辦多久就關門歇業,堅持下來的也多是慘淡經營。記者到過的老年公寓,都沒有按要求鋪設防滑地面,走道裡也沒有輪椅滑道和扶手,有的甚至沒有防火設施。
『有些人認為辦老年公寓比較掙錢,而且相對幼兒園來講,老人顯然比兒童好伺候多了,有沒有實力都想加入,所以主管、審批部門必須嚴格把關、嚴格管理。』鄭鐵城說,大量的民辦老年公寓因為消防、衛生防疫、管理等不達標,無法通過民政部門的資質審核,成為『黑戶』。
據哈市老齡委統計,『黑戶』數目約為300—500家。
扶持政策『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去年,李春華去上海、三亞、青島轉了一大圈,觸動很大。『上海的民辦養老早兩年就拿到床位補貼了,我們這邊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李春華想乾的事很多,購置康復類儀器,在四樓頂上建個空中花園,安部直上式電梯。『我們只是保本微利經營,靠自己積累辦成這些事,難度很大。』
鄭鐵城說,近年來,哈市民政部門積極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扶持下崗職工、民營資本參與養老事業之中,在稅收、水、電等方面給予了民辦養老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其發展仍然不盡如人意。
據了解,黑龍江省民政廳今年年初就擬出臺《加快發展民辦社會福利機構的意見》,加大『民辦公助』的力度,讓民辦和公辦養老機構享受同樣的優惠待遇,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將實行『按床位補貼』。但眼看時至年底,政策仍未落實。
安埠小區老年公寓的老板小吳最大的願望則是銀行能低息貸給她10萬元,那樣她就立馬改租為買,辦一處名副其實的老年公寓。『養老機構屬於社會公益性事業,營利能力難比商業企業,應該享受低息甚至無息貸款纔好呀!』小吳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