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6日電 哈爾濱市新農村建設緊緊圍繞『二十字』方針,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為首要任務,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公共服務為突破口,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幫建、村企共建、乾部服務、社會參與』的推進機制,全面推進試點村鎮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有新發展、農民生活有新改善、農民素質有新提高、農村面貌有新變化、農村文明有新進步,全市新農村建設又快又好,穩步走在全省前列。
投資規模再創新高
今年,哈市新農村建設試點實施范圍由去年的『三區一縣』5個鎮40個村,擴大到8區10縣(市),市級試點村總數為100個。
據統計,目前哈市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15.6億元,年初確定的新農村建設『18件實事』進展順利。通鄉通村公路已硬化1655公裡,試點鎮、村屯內道路已硬化494公裡;新建飲水工程320處、沼氣池2673個、綜合文化活動室57個、衛生所52個;全市各鄉鎮、村屯共栽植各類樹木500多萬株。
今年,全市春耕生產共投入資金44.6億元,比去年增長23%。上半年,全市畜牧生產資金投入13億元,同比增長10%,累計發放貸款7000萬元。畜禽養殖專業戶達到13萬戶,畜牧小區530個,規模化飼養的比重達到60%以上。
建立完善長效機制
今年是哈市新農村試點建設的第二年,在總結前一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哈市著力完善新農村建設的『七個機制』,把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貫穿於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
建立競薦申報、總量控制、動態管理機制。今年哈市擴大了市級試點范圍,試點選定采取『競薦申報、總量控制、動態管理』的辦法,做到哪個村鎮有積極性,就讓哪個鎮村當試點。
建立政府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在2006年出臺『23條市級試點村扶持政策』的基礎上,今年又出臺了8條試點政策補充規定,加大了以獎代補的力度。
建立政府投入資金捆綁使用的整合機制。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用途不改、各司其職』的原則,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實行捆綁管理和使用。
建立農民『一事一議』的籌資出工機制。把組建村民理事會,作為組織動員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農民的事由農民自己來決策,籌集的資金由農民自己來管理,工程質量由農民自己來監督。
建立部門幫建、村企共建、社會參與的共建機制。前8個月,省、市、縣直部門單位幫建投入3021萬元。
建立投入資金的全程監管機制。建立了嚴格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試點村都由村民理事會參與監督資金使用和工程質量,切實把好資金使用關、工程質量關、檢查驗收關。
建立責權明確的長效管護機制。堅持建管並重,積極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機制。
探索符合實際模式
今年,哈市根據新農村建設點多面寬差異明顯的特點,努力探索試點村建設新模式。
改造城中村,建設小康村。賓縣將位於賓西經濟開發區內的賓西鎮西川村5個自然屯整體動遷,集中規劃建設新村。
全面提檔昇級,打造樣板示范村。主要是對中心村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昇級和完善配套,集中打造一批規劃有序、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景觀生態、村風文明的示范村。比如尚志市元寶村、阿城區紅新村等。
壯大優勢產業,建設專業特色村。根據各地地理條件、產業特色和民風特點,發展壯大一批種植、養殖、加工、流通等『一村一品』的專業村。比如,今年南崗區紅旗鄉東昇村農民自籌資金550萬元,集中興建溫室發展食用菌產業。
依托優勢資源,發展旅游觀光村。道裡區太安村發揮臨江的優勢,去年建設了集村部、文化活動室和接待中心為一體的綜合樓,今年又建設了綠色、有機農業采摘園5萬平方米。
撤並偏遠村屯,發展壯大中心村。通河縣鳳山鎮青山村把交通不便、易受洪水威脅的下青山屯22戶整體搬遷至中心村。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村。五常市新莊村今年將600立方米沼氣工程、畜牧養殖小區、農民居住新區、節能房建設和綠色有機食品開發等統籌規劃、同步建設,全力打造生態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