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6日電 日前,在大慶市肇源皮革工業園區皕彩革業生產車間記者看到,百餘名工人正圍著生產線緊張地忙碌著,選材、裁剪、印花、雕琢、縫制,一氣呵成,一個個惟妙惟肖、做工精美的魚皮飾品展現在眼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投產以來,生產的魚皮飾品銷往全國各大城市,實現產值1500萬元。
在肇源皮革工業園區,像皕彩革業這樣的生產企業有12家,加工牛皮、豬皮、狐貉皮、兔皮、魚皮等。年初以來,園區實現產值3億多元,利稅3000多萬元,吸納勞動力就業1000人,為農民增加勞務收入9000萬元。
肇源皮革工業園區啟動於2004年。當時,我省『主輔換位』的農轉牧戰略給畜牧業帶來的大發展,以及東北地區沒有一家成規模皮革加工企業的現狀,使肇源縣委、縣政府決定把皮革業作為縣域工業的主導產業來培育,打造中國北方皮革工業基地,走出縣域經濟『產業趨同』的怪圈,走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縣裡把皮革園區作為『一號工程』全力推進,累計投入基礎建設資金1.7億元,建設改造廠房和附屬用房,完善基礎設施,陸續引進22戶企業。
然而,皮革園區的建設,一直面臨著一些人的質疑。全國皮革業的形勢是受資源、能源、環保等因素的制約,正在由低起點地區向高起點地區轉移。地處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肇源,能否破解制約皮革產業發展的最大難點——污染問題,皮革工業園的興建是否會富了一時,毀了一方水土?肇源想作為皮革業轉移的承接地,到底能否『接』得起?
肇源的決策者們清醒地知道,發展皮革行業環保這道門檻兒很高。在建設之初,縣裡就把環保問題納入總體設計方案。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一座日處理5000噸的污水處理廠,從德國引進最先進的設備,采用國際最先進的CAST處理工藝。
皮革園區管理委員會專業人員告訴記者,在皮革園區附近,還有個佔地3000畝蓄水池,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水都排進蓄水池,經過達標處理的污水在蓄水池內再次得到降解和淨化,水質完全能達到環保要求,不用擔心污水超標排放問題。
加工皮革首先要脫毛,以前脫毛都用石灰,會產生大量的廢料、灰渣、污泥,給污水處理帶來一定的困難。聯興皮業研發了無灰脫毛生產工藝,利用浸灰劑替代石灰。經檢測表明,用浸灰劑膨脹加工水牛皮、黃牛皮能節約99%的石灰,加工豬皮可不用石灰,大幅度減少了污染,還比傳統工藝節水40%、節約電費和人工費40%,同時也可有效節約污水處理費用,該技術正在園區推廣應用。
加工皮革會產生大量的邊角料,處理不好又是一大污染源。他們引進力源膠業吃配項目,發展循環經濟,皮革園區每年產生的三四千噸邊角廢料,成了力源膠業生產明膠的原料。目前,園區又引進油脂加工項目,利用邊角料中動物脂肪、沈淀池中油脂,提煉生產工業油脂。這兩大項目,使皮革加工產生的廢棄料利用率達到100%,節約了資源,保護了環境,創造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