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樺南縣樺南鎮幸福村:吃老天飯窮走市場路富
2007-11-26 10:57:0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姜鵬 於洪偉 高永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6日電 過去,腦袋死,一年到頭,鐵杆莊稼,老三樣。老天旱,咱窮;老天澇,咱還是窮。

  現在,發揮區位優勢,調整結構,市場要啥,咱來啥。力出得少了,錢卻掙得多了。

  『山還是那山,地還是那地,可觀念一變就是兩重天』。

  幸福村村委會主任門祿生感慨頗深。

  樺南縣樺南鎮幸福村位於樺南鎮城南1公裡處,緊鄰鶴大高速公路,全村有410戶1503人,耕地面積4844畝。前些年,幸福村由於連續多年的旱澇災害,造成莊稼絕產和減產,直接經濟損失較重。1991至1994年,澇災使該村大部分莊稼絕產;1998至2000年,旱災使這個村的一山二崗1580畝地糧食減產三分之二。連續的澇、旱自然災害,幸福村減產的糧食總量達270萬公斤。

  耕地面積少,災害重,村民又單一靠種地,那些年農民生活真苦啊。幸福村人窮則思變,他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轉變觀念,揚長避短,全力發展市場經濟,村子富了,農民的日子好了。幸福村纔真正為鄉親帶來幸福。

  1、調整結構地中生金

  人窮志不窮。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幸福村人結合自身的實際,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修路架橋,治旱治澇,以科學發展和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一邊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一邊發展多種經營,貧困的群眾都有了自我發展的一技之長。

  2001年4月,門祿生走馬上任村委會主任,立足村情,制定規劃,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發揮近鄰縣城的地緣優勢,村委會組織大家大搞特色產業、畜牧養殖產業,發展棚室陸地蔬菜生產。全村建大棚80棟,面積達2500平方米,種植陸地蔬菜面積300畝。僅此一項就使全村年人均增收1200元。發展畜牧業,全村共有年存欄蛋鴨5000只的養鴨大戶4戶,年出產肉雞4000只以上的養雞大戶5戶,年出欄生豬百頭以上的養殖大戶5戶。畜牧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例的30%以上。村民馬寶慶說:『以前光靠我那兩畝多地生活,家裡的5口人能吃飽飯都成問題,現在好了,你看我養的這30多頭豬,又肥又壯,一年純收入就1萬多元。』

  2、投資教育培養新人

  十幾年前,當你走進幸福村,看見的是,成幫結隊的孩子在那裡打鬧,全身弄得像灰土驢子似的。由於家窮,全村的大多數孩子上不起學。現在,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下完成學業,縣裡投入資金40多萬元新修了560平方米的校捨,使全村的入學率達100%。村民張鳳同說:『以前我們家的孩子就知道天天在外面玩,見到村裡新建了校捨,他就回來跟我說,他也要到那裡去上學,聽到娃說這話,我很開心。沒有文化種地都種不明白,更別說建設新農村了。發展教育百年大計,村領導重視,咱百姓高興。』

  3、幸福車駛出富裕路

  幸福村離縣城很近,村民吳煥偉看到這一優勢後,想起了用農用三輪車進城搞運輸。資金不夠,村黨支部出面為他協調貸款5000元,現在,他的這個夢終於實現了。吳煥偉激動的說:『以前我那日子過的,幾斤苞米面摻苦菜蒸窩頭吃,能填飽肚子就行了,如今政策好了,大米白面隨便吃。我的感觸是,只要你自己肯動腦別偷懶,一定會擺脫貧困。我要組成一個幸福運輸車隊,和大伙一起乾,共同致富』。村委會趁熱打鐵,以吳煥偉為典型,發動全村有能力養機械的農戶,投入到運輸隊伍中來。村委會積極為熱情高的農戶協助貸款,購買農機。農民牟沿海三年前在村委會的扶持下,購買了收割機,前往山東、河北等地進行收割,年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如今,這個村的運輸戶已達100餘戶,戶均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

  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富民。村裡組織外出務工人員進行技能和法律知識培訓,提高其職業技能素質和競爭就業崗位的能力,為外出務工提供信息服務,增強遵紀守法、依法維權的意識,減少外出務工的盲目性。今年村外出務工人員有600餘人,收入可達300餘萬元。

  如今的幸福村再也不是舊模樣,生產條件、物質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質的飛躍。原村委會主任張萬堂說:『這些年變化太大了,村裡的人均收入都達到了3500元以上了,村集體經濟也壯大了,這是黨的政策好啊!』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