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6日電 『真正走入學生家中,纔可能深入了解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家庭背景,纔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比如,一個學生為什麼總遲到,在他的家裡肯定會找到原因。』哈爾濱市第14中學校長助理劉英萍說,『家訪以後深入了解了學生,換個角度看孩子,學生也更加信任老師,孩子有了轉變,工作也有了成效,所以老師們都是發自內心去家訪。任何通訊工具也取代不了家訪,家訪的溝通效果是最好的,只是被淡忘了一段時間。』
在第14中學,記者看到了一次次成功的家訪帶給孩子學習以及心理上的可喜變化。
事例一
家訪,幫他找回拼搏的力量
高三十九班班主任崔淑芳老師說,她家訪時是『以智取勝、用愛喚愛』。班中有一名比較有影響力的學生,會說不會做,從不參加勞動,學習成績全學年排在300多名。第一次和他談話,崔老師送了他兩個字:務實。第二次談話送他一句話:浪費你的頭腦很可惜。之後崔老師發現他的眼睛裡多了些閃亮的東西。火候到了,崔老師說開始對他家訪,家訪時以肯定成績和進步為主,然後在此基礎上找出不足,並要求幾乎絕望的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優點。就這樣,孩子和家長都開始對老師產生信任,有一點點進步,家長和孩子都會告訴她。因為孩子意識到,只要有進步老師就能注意到。現在,這個孩子學習成績進步了100多名,他說是老師幫他找回了拼搏的力量。他的媽媽給老師發來短信:孩子每天回家都會懷著感激說起您,您抓住了他的心,在不影響他成長的情況下忽略了他的不足,放大了他的優點,使他每天都有明確的目標信心百倍地學習。
事例二
真情,讓貧困生臉上多了笑容
教高一的彭琦老師從小在城市長大,沒去家訪之前,從沒有想到自己學生的生活環境會那麼差。在學生家裡,她的心被震撼了,並開始心疼起那個孩子。『他爸爸去世了,媽媽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和姥姥生活在市郊一個小草房裡,連院子都沒有。上學後在學校附近租的房子,同住人員很復雜,孩子根本沒法學習……』知道這些情況後,學校的老師為他提供了一個免費的住處,學校為他提供了勤工儉學的機會,並減免了一些費用。彭老師說,原來那名學生壓力很大,學習也比較吃力,不願意和別人說話,現在樂觀起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
僅用一個學期的時間,高二一班的謝天威老師幾乎把全班48名學生的家都走遍了。其中對於情況出現反復的孩子,家訪過多次。去之前,她會征求孩子的意見,心態好的願意家訪的排在前面,有問題不願意面對的排在後面。慢慢的學生們的心態也比較從容了。『班裡有一個孩子從農村後轉來的,父母以賣菜為生,住在租的房子裡,並且一直認為自己的父母不如別人的父母有能力。我和他談了很多次,最後他同意我去家訪,並開始不再在意這種貧富的差異。現在這個班級的氛圍積極向上,孩子們都很有集體榮譽感,而且對我特別的敬佩。』謝老師說,家訪,將一直是她今後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