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富帶後富,村民王福(前)成為幸福村的致富帶頭人。石興輝攝
東北網11月27日電 近日,采訪組一行從尚志市區出發,乘車沿著尚志至黑龍宮鎮的通鄉公路向北行駛,28公裡的白色水泥路面,汽車僅用30分鍾就到了鎮政府所在地,再由此向西行駛12公裡,一座三面環山的小村落映入眼簾——幸福村。
翻身——得好——幸福
一入村,記者的目光就被村西頭熱鬧的施工現場吸引過去,一打聽是村民王福投資20萬元,新建的310平方米奶牛牛捨和5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動室。抓拍了幾個鏡頭,采訪組直奔村黨支部書記楊文舉家。
楊文舉介紹,幸福村現有313戶,1214口人,18歲至55歲勞力420人,耕地5058畝。由新立屯、腰屯、禿頂子屯和小五隊組成的幸福村,1994年曾經分為幸福和禿頂子兩個行政村,2002年兩村合並,統稱幸福村。45歲的楊文舉聽父輩說過這個村原來叫『秋皮囤』,後來改叫幸福村。
隨後,采訪組來到村民程萬金家中。程老漢今年66歲,據他回憶:『很早以前,這個村的四周都是山,地又很少,村民需要到山上采摘山產品以維持生計,所以家家都有用秋樹皮編的背筐,當地人管這種筐叫「背在背上的小囤子」,時間一長,人們就叫成了「秋皮囤」』。
77歲的張仁富老人回憶:『大概是1948年前後,土改時,當時的黑龍宮區政府為西溝的三個村統一起的名,一個叫翻身,一個叫得好,我們這個村就叫幸福』。程老漢在一邊說:『就是先翻身做了主人,做了主人纔能得好,得了好纔能幸福,幸福村就是這麼來的。』
發展中的幸福村
幸福村從當初的十幾戶人家不足100口人,到現在的313戶1214口人,同國家經歷了一樣的發展歷程。程萬金老人感嘆:『叫幸福這個村名表達了村民對幸福的渴望啊。現在村裡人的生活照以前可是強多了。』楊文舉說:『上世紀60年代過年時,買2斤凍梨就算過年了。』張仁富老漢的記憶中則是,『過年能吃上一頓大-子,就算吃好的了。上世紀70年代,生產隊實行掙工分,10個工分算一個日工,到年終結算時,一個日工最高年份纔折3元3,去掉口糧,8口人家一年就收入1000元左右,人均也就120多元。』
記者了解到,幸福村現有5058畝耕地,其中水田1700畝,旱田3358畝,主要種植玉米、大豆和水稻三大作物。種地也能掙大錢,村民王景德一家種了70多畝地,一年純收入就達4萬多元。在種好大田的同時,村裡還發揮靠山、靠水和靠林場的優勢,大搞多種經營。
34歲的村會計孫玉說:『現在我們村有200多戶養黃牛,黃牛存欄達400頭,小五隊的於金彥一家就養了39頭,一年下來,村民靠養牛就能掙30多萬元。我們村還有50戶種植平貝,面積有120畝,一年最少能讓村民賺5萬元。』他指著遠處山林說:『我們村挨著黑龍宮國有林場,到冬閑季節,有50多個勞力到那打工,每個勞力一天也能掙40多元,兩個多月下來村民也能賺個10多萬元。村裡還有60多個勞動力在哈爾濱、大連等地打工,每年也能掙回30多萬元。這樣算下來,多種經營這項也使全村人均增收了700多元。』
幸福村的未來
經過幸福村民的努力,全村人均收入已由改革前的125元,達到了今天的3600多元。現在家家都安裝了電話,買了電視,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有的還安裝了互動電視;大部分人家都有手扶拖拉機,有的家還有『寧波』拖拉機;新型合作醫療村民參合率達100%。村西尖砬溝山泉水,已經哈爾濱市有關部門化驗,證明水質好,村裡已與哈爾濱的客商洽談,在此建礦泉水廠,為農民增收創造機遇。
靠種樹富起來的王福說:『聽說村裡和鎮裡明年要修通村公路,路好了賣奶方便了,養奶牛又是個致富的好項目,所以我今年先把牛捨蓋起來,為明年多養些奶牛做好准備,也給一些打算養奶牛的村民帶個頭。明年我還要投資建沼氣池,扣大棚種蔬菜。現在講循環經濟,我想用牛糞產生的沼氣供大棚取暖,以節約能源,增加蔬菜產量。』在談到為什麼要投資建村民文化活動室時,王福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是信息時代,知識和信息就是財富,所以我要買些書、買一臺電腦上網,免費讓村民看書、上網查資料。我還有個想法,農閑時組織村上小青年到外地參觀學習,開闊視野,掌握知識和技能,讓他們和我一樣富起來。』
楊文舉在一邊說:『等路修好了我們也打算像外地那樣,利用我們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色,也搞個山村特色農家游,讓村民發家致富。』程萬金老人說:『現在黨的政策好,農民種地不交稅,種田還補錢,上哪去找這好事。我是這村出生的人,日子越過越好了,城裡人吃細糧,我們也吃細糧,地多的農戶收入與城裡人沒什麼差別了。』程萬金老伴插話說:『俺兒子在大連上大學,說畢業後讓我去他那,我跟兒子說,農村空氣好,還有園子,想吃什麼就種點什麼,還是幸福村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