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國有林權制度改革激發伊春創業潮
2007-12-01 10:29:1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日電 題:國有林權制度改革激發伊春創業潮

  今日伊春,森林茂盛,職工創業勁頭足。這要歸功伊春去年4月啟動的國有林林權制度改革。截至目前,伊春參與林改的職工戶,共自費造林8313公頃,戶均實現增收3500元。

  一戶有林全家就業

  於秀蓮,是桃山林業局神樹林場的下崗女工,愛人張曉剛,也是個下崗職工。

  2006年春,度日艱難的於秀蓮和張曉剛,迎來了林權制度改革。在父母的支持下,於秀蓮聯絡起兩個下崗的哥哥和嫂子、一個下崗的姐姐和姐夫,首付7000元,購買了29.6公頃的林地,辦起家庭林場。

  今年春,全家人投資22萬元,栽培五味子3公頃、育五味子苗0.5公頃、造林2公頃。

  於秀蓮的父親算了筆賬:『三年後,我家的五味子,每年可收入45萬元;五味子苗,每年可收入15萬元。如果再在林內栽上大青楊,10年後,這些大青楊又可賣150萬元。』

  於秀蓮說:『過去,哥哥和嫂子,姐姐和姐夫,我和愛人,都沒工作,很愁人。現在好了,林權改革,不僅讓我們有了活乾,而且還給了我們條奔小康的路!』

  截至目前,伊春5個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林業局,共有6623個職工戶購買了林地,這些購林戶,通過從事林下多種經營,已使約23000人實現了就業再就業。

  選准項目創業脫貧

  伊春的林權改革,並不是把林子賣了就算完事,而頗讓伊春費盡心思的是:怎樣使購林職工,能依托於林,發展起林下經濟。為此,伊春責成市、局兩級資源、營林、農業多種經營、工會、科技等部門,分工負責,跟蹤服務。

  代洪權,是翠巒林業局麼河經營所職工,2006年春,他花12857元,購買了11.5公頃的林地。今年春,他拿出3750元,栽落葉松2.5公頃,擺放林下木耳4萬袋。

  在林業局政策、科技、信息的支持和服務下,今年,他的木耳以單產高、形狀好、品質佳獲利4.3萬元。這讓代洪權異常興奮:『以前,我想把木耳栽培做大,但沒有場地。現在,林子是自家的了,又有政策、科技、信息等保障,終於可以大乾一場了!』

  如今,麼河經營所的166個購林戶,都已制訂了短、中、長期林下經濟發展規劃,並因地制宜地發展起林菌、林藥、林畜等項目。今年,這些購林戶,共實現收入594萬元,戶均實現收入3.6萬元,人均實現收入1.2萬元。

  據統計,林改至今,伊春6623個購林戶,95%以上有了大小不一的多種經營項目,並戶均實現增收3500元。

  植樹造林目標小康

  伊春購林戶,為創業脫貧,選擇了發展林下經濟,為實現小康,選擇了植樹造林。

  烏馬河林業局的烏馬河經營所,共有95個購林戶。今年,這些購林戶,共自費植樹70.1萬株,成活66萬株,是該所十年造林的總和。而這66萬株樹,按每株每年增值1元錢算,一年便可增值66萬元。

  經營所負責人介紹:購林戶造林所用的樹苗,是由林業局統一購買的,而且,購林戶每栽一株樹,林業局給其補助0.10元。為確保造林成活,經營所還開辦了造林技術培訓班,並責成所營林技術員進行現場指導。

  該所職工徐洪喜,去年購林20公頃。今年,他在自家林地植樹8萬多株。不僅如此,他又把自家耕種的2.1公頃林緣地,退耕還林,栽上落葉松1.3萬株。

  徐洪喜說:過去,他在2.1公頃的耕地上種大豆,每年純收入僅2000多元,栽上1.3萬株樹後,同樣一塊地,每年便可為他增值1.3萬元。這樣,既有生態效益,也有經濟效益,國家和個人雙得利。

  據介紹,自伊春實施林權制度改革以來,全市6623個購林戶,共自費造林8313公頃,超出去年全市公費造林的總面積。

責任編輯: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