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河市愛輝區幸福村服務城市富了鄉村
2007-12-12 16:08:0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尹一凡 司漢科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今年,大豆豐收、價格上揚,糧食交易高峰提前來臨。幸福村的糧食經紀人和售糧農民一樣難抑喜悅。錢立文 攝

  東北網12月12日電 在黑河市南郊,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村辦大市場,它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幸福大市場』。這裡集運輸、果蔬、百貨批發為一體,生意紅紅火火,經營這塊商服寶地的就是愛輝區幸福鄉的幸福村。

  幸福村是愛輝區第一大村,有930多戶,3270口人,耕地8000多畝。談起幸福村的變化,今年已90歲高齡的原幸福大隊黨支部書記曹寶昌說:『1948年,我們響應黨的組織起來,發展農業生產的號召,成立了互助組。大家說,咱們翻身解放了,今後能過上好日子,就叫幸福互助組吧!』

  可是前些年,幸福村由於人多地少,再加上大幫轟,村民的日子過的緊緊巴巴。有腦瓜活的村民拿點蔬菜、雞蛋蹲市場,又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去割,幸福村民的生活並不幸福。

  實行聯產承包後,村民收入雖然有所增加,但是村委會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村辦企業辦一個黃一個,把一個並不富裕的村子折騰的空了殼,村民們上訪告狀的不斷,幸福村成了有名的問題村。2000年,54歲的村民王培良競選當上了村委會主任,他決心讓幸福村走上富裕路,讓幸福村真正幸福起來。

  幸福村的新希望

  見到村委會主任王培良,他深有感觸地說,剛接手時,村裡外欠賬六七萬元,會計那只有幾百元錢,村裡沒有自來水、水泥路,村小學更是破破爛爛,真是萬事開頭難啊!王培良想,幸福村幾千口人,就那點荒坡子地,種菜不能抗旱澇,種糧也只能圖個溫飽。他看到幸福村的優勢是緊靠城郊,只有瞄准城裡做文章,幸福村纔能由窮變富。

  村邊有個村民自發形成的小市場,城裡人都到這裡買菜,這啟發了他建個大市場的思路。他靠過去在鄉企乾過的老關系,東借西挪,自己又墊上60多萬元,總共投入350萬元,當年11月就建起了近5000平方米的『幸福大市場』。村裡有兩個已停產多年的磚廠,王培良將其盤活對外承包。村委會搬到市場大樓辦公後,他又將市場後院1500平方米平房改成庫房對外出租。幾步棋下來,村委會年純收入達到60多萬元。

  有了錢就好辦事。2002年,村裡拿出20萬元,把村小學破平房改建成320平方米的二層樓房。接著,村裡又投入28萬元修起了第一條水泥路。當年競選村長,王培良許諾建市場、改善辦學、修路目標一一兌現。

  城裡創業路子寬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幸福村就那點地,剩餘勞動力往哪裡去?村委會積極引導村民出村進城淘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黑河是口岸城市,近年許多村民走出國門,到布市、哈巴,最遠到莫斯科闖蕩,他們在國外種菜、搞建築、賣服裝,什麼掙錢乾什麼。現在全村有80多名村民出國,許多人年收入都在10萬~20萬。村民李傳偉在布市搞服裝批發和汽車配件,多年的打拼現已掙下百萬家產。

  思路的轉變,讓幸福村的打工經濟異軍突起。現在,幸福村有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在城裡打工,打工收入佔了村民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幸福的日子開了頭

  11月30日,氣溫降到零下26度,村委會主任王培良陪著我們來到幸福四隊自來水施工現場,他興致勃勃地說:『我們幸福村一共有五個隊,原來吃的都是地表水,群眾反映大』。為加快新農村建設,隨著村積累的增加,村裡每年都拿出幾十萬元資金改變村容村貌。現在,各隊都上了閉路電視,三隊和四隊上了自來水,修了3.2公裡的水泥路,解決了群眾吃水難和出行難。

  如今幸福村家家都住上了磚瓦房,自來水入戶,村內主乾道都得到硬化,人均收入從2000年的不足2000元,去年達到3800元,今年雖然農業歉收,但是由於糧食收購價提高,人均收入能達到近4000元。幸福村也由過去的後進村變為市級文明村,正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謀劃更加美好的明天。

  1949年 2000年 2006年

  家庭人均年收入 30 2000 3800

  農村綜合機械化率 0 70% 90%

  人均住房面積 5㎡ 10㎡ 20㎡

  住房磚瓦化率 10% 70% 100%

  衛生機構覆蓋率 0 80% 100%

  廣播電視入戶使用率 0 80% 100%

  村內主乾道硬化率 0 60% 90%

  自來水入戶率 0 80% 90%

  低保覆蓋率 0 0 5%

  村務公開制度率 0 90% 100%

  幸福村經濟社會發展數據統計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