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3日電 《我們也丟了下鄉工齡》昨見報後,截至12日17時30分,記者一共接到50個讀者來電,其中有為老知青支招的,有發表感想的,更多的是正為怎麼找回自己知青材料發愁的,但大家所發出的共同嘆息是:『找回下鄉工齡怎麼那麼難!』
這些來電的讀者,下鄉時間從2年到11年不等,撥通電話時都挺激動。讀者劉綠莎說,這麼長時間了,證明材料是『找也沒處找』,這事是『說也沒處說』。由於身有殘疾,市民田仁龍的補辦事宜一直是妻子來辦理的,各部門多次跑下來,她不禁質疑:登記表也好、戶籍遷入遷出底案也好,都不是在我們手裡保管的東西,現在怎麼能要自己負責呢?
和邊秀娟女士一樣,很多讀者反映,他們只能找到戶口遷入底案,但要找到遷出底案難如登天,但劉淑萍、趙淑梅和原住在天津的劉清明等一批人,卻幸運地找到了他們的遷出底案,但由於無法找到遷入底案,同樣無法補辦資料。劉清明等一批天津來哈的知青,在天津找到了自己當年戶籍遷出的底案,卻無法在哈找到自己返城落戶遷入戶口的底案,他不理解,他們一行十多個人來哈下鄉,並在當地解決就業,現在連戶籍都是哈爾濱的了,還不能證明自己是下鄉知青嗎?
也有部分市民,留有不少當年知青的材料,下鄉工齡也曾被一度認可,但仍然需要繼續為戶口遷入遷出底案奔波。市民金石說,自己當年是辦理病退返城的,病退登記表上,注明了自己下鄉時間等經歷;黃文英說,她還有單位證明、招工時的知青情況調查表和招收哈市下鄉插隊知青的審批表;相比來說,王會林就更不理解了,據他講,在單位並軌買斷工齡時,他就拿到了下鄉農場出具的證明,當時被認可,並按照1969年下鄉時間計入工齡,可這次在辦理退休時,這證明竟然不好使了;張立陽在單位的工資一直是按照下鄉工齡發放,可在辦退休時纔突然知道,除非出具相關資料,否則他的下鄉時間就不能被計入工齡了。
更有市民在返城後,所有檔案都已丟失。據張永芝講,她的檔案在從北安衛生農場返城往哈市發件時就丟了,現在她只能開到派出所的證明,但還是不好使,眼看著11年的下鄉時間都不能算作工齡了;相比來說,劉傑的證明材料更少,單位並軌,檔案也丟了,下鄉當地的資料也不復存在了,她說自己有下鄉時的照片、家信、戰友能替她作證,不知道這個算不算。
還有不少讀者打電話來,提供解決辦法。老知青呂蓮芝說,2002年她辦退休時也發現登記表沒了,當時讓下鄉時所在的當地部門開了證明,用特快專遞送過來的,當時由單位勞資部門出面,就辦成了。同樣是知青的韓先生說:『給你們提供個信息,邊秀娟不是在雙城下鄉嗎?我在1965年到1968年的下鄉資料就是在雙城勞保局檔案室復印到的,最後回到我們農墾系統社保局辦的。』還有讀者特地打來電話表示,一些知青現在的境遇不是很好,無力維護自身權益,應該有人幫助他們解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