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7日電 年初以來,哈爾濱市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加快建設完善的社會保險體系,在基本醫療保險方面,頻繁出臺政策,保障城鎮職工、城鎮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
自2001年4月1日哈爾濱市醫療保險改革啟動以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總體上趨於成型,但一些參保人員患病後負擔依然較重。其中慢性病患者的門診治療費用較高、大病患者體內置入材料限價問題成為職工關注焦點。在認真分析醫保基金支付能力的基礎上,哈爾濱市認為可以拿出一部分錢來緩解這部分人的負擔,兩項政策陸續出臺。今年7月出臺的《哈爾濱市醫療保險特殊慢性病門診治療費用補貼暫行辦法》,決定對8類特殊慢性病患者給予醫保補貼。目前,已有近1.3萬名特殊慢性病患者享受到每人每年1800元~2400元不等的門診治療醫療費補貼。
10月1日起執行的《關於對醫療保險參保患者部分住院治療項目及材料支付辦法調整的通知》進行了雙提高,由原來對全部診療費用進行限價,改變為只對人工器官和置入材料實行最高限價,其他診療費用納入統籌基金支付范圍;九種人工器官和體內置入材料的最高限價也提高了。參保患者個人負擔由此平均降低18%左右。
據哈爾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邊洪霄介紹,僅此兩項政策,哈爾濱市醫保基金每年要多支出7000萬元左右。『雖然有壓力,但是這樣能讓參保患者享受到醫療保險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還是值得的。』
哈爾濱是老工業基地,破產、困難企業多。因為所在單位關停並轉無力繳納醫療保險費,很多退休職工無法納入醫保或欠費停保。據統計,這些退休職工達10萬餘人。
為給老工業基地振興解除後顧之懮,哈爾濱市決定對其單獨出政策,公共財政單獨出一筆錢將這些人納入醫保。對於2001年4月1日該市醫療保險改革啟動前國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所需資金由財政全額補貼。對於政府部門認定的困難企業退休人員,所需資金由財政對應補貼60%。該政策已於10月25日正式實施。僅此一項,哈爾濱市財政將陸續投入5.6億元。
除職工和退休人員外,那些沒有勞動關系的非從業人員也在政府的考慮范圍之內。哈爾濱市積極探索,去年6月開始,哈爾濱市先行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到年底約有4萬人參加。經過爭取,哈爾濱市今年成為國務院確定的2007年全國首批79個試點城市之一。
據統計,哈爾濱市約有149.6萬非從業人員,這其中既有從出生28天後的嬰兒到18歲以下居民,也有18歲以上的非從業人員,這些居民都在城鎮職工醫保政策覆蓋之外。為讓這些人享受到醫保陽光,保障其大病醫療需求,除國家、省出錢外,哈爾濱也拿出地方匹配資金,把這些人納入醫保。據估計,僅城鎮居民參加醫保一項,哈爾濱市需要匹配5000萬元~6000萬元。那些靠兒女贍養、親屬接濟的患者,從此將去掉一塊『心病』。
據統計,截至9月末,哈爾濱市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29.6萬。加上日前實行的非從業人員醫保政策,哈爾濱市已基本實現基本醫保政策全覆蓋。據了解,哈爾濱市明年還將針對不同醫療需求,在醫保基金支付能力的基礎上,對困難群體進行更多的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