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9日電 2007年是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攻堅年。如今年終歲末,改革捷報頻傳:大興安嶺地區又有一戶骨乾糧庫完成公司制改造:大興安嶺嶺南糧庫注冊為大興安嶺嶺南糧庫有限責任公司;雞西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13戶骨乾企業中已有10戶變身為國有獨資或控股公司;七臺河市全面完成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任務……然而面對記者,作為分管全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省糧食局副局長張賦並沒有過多的喜悅:因為雖然我們已取得產權制度改革的初步勝利,但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將企業搞活、做大做強。目前,我們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遠。因此,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可謂任重道遠,改革仍然在路上。
適者生存擺脫『計劃』面向『市場』
在糧食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國有糧食企業是最早進入計劃經濟,最晚進入市場經濟的企業』。
據省糧食局行業指導處處長劉永波介紹,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一直實行全面徹底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國有糧食企業則靠著國家的補貼生活得無懮無慮;1978年以後,我國對糧食流通體制逐步實施了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國有糧食企業也開始在市場『試水』,對糧食實行議購議銷;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放開了糧食銷售市場。這時典型的計劃經濟時期糧食供應標志的糧票退出了歷史舞臺,國有糧食企業中的零售企業——糧店和加工企業都進入了市場,只有承擔著糧食儲存任務的購銷企業還在享受國家的補貼;到了1998年,伴隨著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全面實施,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纔真正開始了市場化改革。企業內部實行減員增效,定崗定編。這時,由於國家對農民實行糧食直補政策,即將原來給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補貼的一半,拿出來直接補貼農民,企業再也不能依靠補貼過日子了,生存變得艱難起來。
2004年以來,我國徹底打破了計劃經濟糧食流通體制,我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也進入全面改革階段。全省644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中有269戶被保留為骨乾企業,其餘被劃分為非骨乾企業。企業一直背負的歷史包袱,即『三老』問題也基本得到了解決。其中『老人』由改革前的31.5萬減少到2萬,庫存的『老糧』由366億公斤減少到42億公斤,被清理認定並按政策上掛的『老賬』達300多億元。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終於得以輕裝上陣闖市場了。
此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生存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糧食由過去的『特殊商品』『戰略物資』逐步向一般性特殊商品過渡,糧食行業也由壟斷性行業逐步向市場化社會化轉變。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過去靠行政推動收糧、靠計劃調撥銷糧、靠財政補貼儲糧的『大鍋飯』經營模式已被徹底打破。
與此同時,糧食市場競爭更為激烈。2000年我國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後,多種經濟成分湧入糧食市場,參與糧油經營。民營經濟迅速擴張,國外糧食企業進軍中國、爭奪產地原料。國有糧食企業在糧食市場上的『龍頭』地位因此受到強烈衝擊。
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中,歷史包袱沈重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要擺脫困境,由『計劃主渠道』轉變為『市場主渠道』,帶動農民參與市場競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就必須加快自身改革。而且這種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作為糧食流通的主渠道,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一直是我省糧食購銷的主力軍。其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農民,一頭連著千變萬化的市場,是連接農民和市場的橋梁與紐帶。每年,全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糧食收購、銷售量都佔全省糧食收購、銷售總量的一半以上。其在執行政策、活躍流通、穩定市場、引導價格等方面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政府對糧食市場進行宏觀調控,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柱。
脫胎換骨糧庫變公司
省糧食局副局長張賦說,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核心和重點是要推進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而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為此,我省將2007年確定為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攻堅年,並力爭用兩年時間完成產權制度改革。這一年來,全省各地一直在努力按照公司制改革方向進行骨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通過改制重組,因地制宜地組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公司制糧食購銷企業,並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真正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勞動、人事、分配制度。同時,非骨乾糧食購銷企業實施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將企業分類排隊後,確定好聯合重組、股份制、租賃、產權出售、破產和關停與歇業等具體改制模式,不搞一刀切。那些既不能開展正常經營活動,又在一定時期內扭虧無望的企業,原則上國有資本要全部退出。
在改革一步步深入的過程中,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省糧食局行業指導處副處長李珠元說,現在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職工都明白,依靠政府、依靠補貼過日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果大家還在那裡等、靠、拖,職工沒有奔頭,企業也沒有活力,只能是死水一潭,終將被市場經濟大潮淘汰出局。因此,大家都在努力轉變經營觀念,自己找出路,主動參與市場競爭。
鶴崗市第五糧庫通過改革將企業效益與職工收入緊密掛鉤,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明顯增強。在當前糧食收購旺季,為了爭奪優質糧源,他們已不再像過去那樣等著農民上門送糧,而是主動出擊,頂風冒雪,起早貪黑帶著車、抬著秤到田間地頭,到農民家裡去收購糧食,沒有人叫苦叫累。企業還利用自有鐵路專用線開展糧食代轉運業務,利用企業的糧食加工能力對外代加工,以拓寬增收門路。
面對市場,眾多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都深切地認識到,只有搞活經營,增加效益纔是企業唯一生存、發展之路。為此,他們必須自己找客戶、抓糧源,努力將糧食購得進、銷得出、有效益。
綏化市秦家糧庫探索著先從基礎抓起,在企業嚴重缺乏自有資金的情況下,由糧庫職工個人集資300多萬元,將原來的大米車間買斷,同時又收購了原糧庫招商引進來的一個米廠,重新維修了廠房,購置了先進設備,成立了股份制企業——佳糧米業。其年加工水稻10萬噸左右,年收購量佔秦家鎮水稻商品量的55%以上,解決了當地農民的賣糧問題。
打好基礎之後,秦家糧庫開始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人員由原有的556人減少到57人,科室工作人員不到10人。米業公司成立後,又返聘100多人。職工工資也由原來的400元增加到了800元。今年糧庫實施了國有控股公司制改革。經過改革糧庫轉變了經營管理理念,由過去單純的坐庫收購,轉變成到低價區域異地收、委托多個經營人代收、聯系種糧大戶集中收等多種形式。如今,他們靠品牌、質量、誠信和服務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糧庫在全國18個省市都設有經銷點,年銷售大米6萬多噸。
強筋壯骨市場中穩做主渠道
據悉,今年我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產權制度改革上已經『破題』:截止到10月末,全省有82戶骨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完成公司制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的非骨乾企業有287戶。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到位資金18.5億元,增幅達22.5%。全省首次出現了糧食企業不虧損的地市。七臺河、伊春和大興安嶺三個地市率先實現了整體盈利。全省有169個企業實現盈利,佔總數的26.1%。
張賦認為,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搞活企業,使企業做大做強。這就要求改革後的企業不僅要脫胎換骨,還要強筋壯骨,有足夠的實力參與市場競爭,穩做『市場主渠道』。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也在改革中盡力發揮自身場地、設施、糧食購銷渠道、資金貸款政策等優勢,通過代購、代烘、代儲等方式,積極入市開展糧食購銷,掌握優質糧源,增強實力。
伊春市南岔國儲糧庫就在改革中找到了企業的發展壯大之路。早在2003年,他們就通過職工集資入股組建了一家米業公司。經過3年多的努力,現在公司股東均得到了較豐厚的回報。2006年,該企業又吸納股金288萬元,租賃閑置的油廠成立了一家油脂公司,進行米糠油加工。
只有改革企業內部分配制度,纔能真正調動起職工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從今年年初開始,南岔國儲糧庫開始對管理層人員實行年薪制,其他員工收入由保底工資、級別工資和獎金等組成。其中級別工資實行動態管理,半年評定一次。這種新的分配制度真正形成了職工收入與個人貢獻、企業效益緊密相連的新機制,企業由此煥發了生機。
為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兩年,南岔國儲糧庫還努力發展循環經濟:米廠通過加工糧庫的水稻實現增值增收;油廠用米廠的副產品稻糠作生產原料,並將稻殼作為鍋爐燃料;糧庫用油廠的鍋爐回水餘熱進行取暖。這樣實現了節能、減排和效益的最大化,增強了企業的整體競爭實力。現在米廠和油廠的年盈利額都在200萬元左右。
我省還抓住國內外大型糧食企業迅速擴張的有利時機,依靠我們的資源優勢,引進中糧集團、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山東黃淮集團等大企業落戶佳木斯、綏化等地,投資建設糧油精深加工大項目,推動了我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提昇了我省龍頭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產業興糧抗風浪須造大船
今後,我省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特別要提高引進項目資金比例,吸引省內外多元投資主體和廣大職工參與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到年末,骨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公司制改造將達到50%以上;那些暫時不具備公司制改造條件的企業,將加快企業內部機制轉換,轉換面將力爭實現100%;非骨乾企業的改革重點將放在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上,采取出售、股份制、聯合重組和租賃等形式,實施產權制度改革,加大國有資本退出力度,使企業規范改制面累計達到70%。
此外,我省將鼓勵和支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間或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重組。鼓勵省內外大型龍頭企業等戰略投資者參與企業改革,以品牌、資本、技術為聯結紐帶,實施企業組織結構戰略性調整,組建糧食企業集團或經濟聯合體。按照糧食收、儲、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逐步實現統一產品品牌、統一開拓市場、統一經營運作等,逐步形成一批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糧食企業集團,實現規模化發展、集團化經營、品牌化銷售,走糧食產業化之路。目前,我省國有糧食企業已通過聯合重組,組建了10戶糧食企業集團。到年末,還將增加5戶。
近3年來,克山縣9家糧食購銷企業聯合重組,建成了一個龍頭三大基地。即以油脂加工企業昆豐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以大豆、玉米和水稻為基地的三個企業聯合體,分別負責三大糧食品種的收購和銷售。三個聯合體各有分工,劃片經營,在糧食外銷上相互協調,分工明確,避免了過去眾企業相互搶市場、爭客戶的混亂局面,使當地糧食購銷有序進行,企業也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同時,昆豐油脂有限責任公司還發揮龍頭作用,與當地眾多糧食購銷企業合作。由昆豐油脂公司提供壓榨大豆油的生產工藝,並負責做市場和品牌,與之合作的糧食購銷企業則負責組織貨源和生產加工,盈利後各企業按照投入的股份進行分紅,企業增強了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要想抗風浪,必須造大船。糧食專家指出,在糧食購銷市場化的條件下,糧食產業化的主體是國有糧食企業,市場必須依托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和糧食企業集團,構建糧食生產、收購、儲存、加工轉化及配套服務功能緊密結合的產業鏈,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控制市場風險,保護糧農利益。
延壽縣利用當地稻米資源優勢,探索以資產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以利益為聯結,整合資源、盤活資產,將全縣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聯合重組,成立米業集團,使改革初見曙光。2002年,延壽縣將全縣10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4家附營企業聯合重組,成立了延壽米業公司,統一使用『亮珠』品牌。經過4年的發展,在米業公司站穩腳跟後,延壽縣又以此為基礎,以品牌為紐帶,吸收民營企業加盟,組建了擁有18家國有和私營企業的亮珠米業集團。集團實行統一品種、品牌、價格、質量、營銷和管理的『六統一』經營模式。現在,該集團已發展成為省級龍頭企業。
改革是為了盤活存量國有資產、活化企業內部機制、加快企業發展,而不是簡單的『翻牌』。張賦說,下一步,實行公司制改造的骨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將真正建立健全新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不能只『改名』,不改機制。企業將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建立權責分明、責權對等、協調運轉的公司權力制衡機制,提高管理和決策水平。同時改革企業內部用工分配制度,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並通過加強企業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完善企業內部激勵和約束機制;組建集團和經濟聯合體,則要與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改革企業內部管理體制,轉換經營機制、發揮產品品牌等優勢資源的核心作用,纔能真正把集團做實、做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當前,我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仍然面臨著諸如企業經營性掛賬多,企業遺留的工資、債務等問題多等難題,但改革卻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在2007年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攻堅年即將結束之時,我們看到,改革雖正在路上,但已見很多風景。采訪臨近尾聲時,張賦躊躇滿志地對記者說,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雖然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我們還是滿懷信心的,我們知道:改革難,不改革更難,早改早主動,晚改更被動,不改沒出路。我們深信,在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級政府和糧食主管部門的積極努力下,這些難題會被逐一破解。我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成功之日,將是我省糧食流通產業振興之時。為此,新的一年,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步伐將走得更穩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