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6日電 天氣和氣候對人體健康和死亡的影響早已受到人們的注意,人們已經注意到死亡率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哈爾濱也不例外。日前,市疾控中心專家楊超、蔡濤、周浩、朱琳完成氣候變化對哈爾濱市城區人群健康影響的專項研究,此次研究以哈爾濱市中心城區為基礎,對1998至2005年以來哈爾濱市的人口死亡與氣溫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日死亡數與日最低溫度、平均溫度、最高溫度有一定的關系,同時明確界定不同病種死亡溫度危險臨界值。
日死亡數2.7%歸因於溫度
冬季:低於-19.0℃死亡數顯著增加
當日最低溫度低於-19.0℃時,冠心病、腦栓塞、慢性支氣管炎死亡數顯著增加,在此之外的溫度變化情況下死亡數的逐日變化與氣溫關系不明顯。
夏季:超過30℃死亡數明顯增高
當最高溫度達30℃以上時,隨著溫度的增高死亡數明顯增高,其中:冠心病以31℃為臨界值;腦栓塞以30℃為臨界值;循環系統疾病以33℃為臨界值;呼吸系統疾病以30℃為臨界值。慢性支氣管炎日均死亡數與最高溫度呈負相關,溫度對死亡數的影響不大。
【專家分析】人對氣象條件的適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遭遇過熱或過冷刺激,機體的熱平衡調節機制被打亂時,就會導致不適、疾病甚至死亡。本研究表明,日死亡數與日最低溫度、平均溫度、最高溫度有一定的關系,日死亡數有2.7%歸因於溫度因素,-19℃是具有此關系的低溫臨界值,30℃是具有此關系的高溫臨界值。
受低溫影響最大的人群是冠心病、腦栓塞病人,這是因為人的正常體溫是通過機體調節產熱和散熱的動態平衡而實現的,冠心病、腦栓塞病人的溫度調節能力和溫度敏感性均較差,這就使冠心病、腦栓塞病人維持身體正常體溫的能力降低,導致暴露於低溫中的危險增加。而且不少老年人患有心腦血管病或循環系統有障礙,冬天低溫使他們的體溫調節系統處於『超負荷』狀態,感受『寒流』,增加了死亡的危險。
死亡數『熱天』大於『非熱天』
將監測時段每日按最高氣溫分別分為『熱日』(?30℃)和『非熱日』(<30℃),『熱日』死亡數與監測時段『非熱日』平均日死亡數之差值稱為『熱日多出死亡數』。從『熱日』與『非熱日』死亡數的比值以及『熱日多出死亡數』可以看出,哈爾濱夏季熱日各類疾病死亡數和總死亡數均大於非熱日死亡數。
【專家分析】結合『熱日』與『非熱日』死亡數的比值,以及『熱日多出死亡數』的分析來看,高溫對人類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分析其原因與冬季低溫的影響相似,都是機體的熱平衡調節機制被打亂,導致了不適、疾病甚至死亡。
研究發現,高溫對冠心病、腦血栓、循環和呼吸系統疾病有較大的衝擊力,存在一個臨界溫度,超過臨界溫度死亡數隨溫度的增高而呈顯著上昇的趨勢。高溫使病人維持身體正常體溫的能力降低,使他們的原已受損的系統處於『超負荷』狀態,感受熱壓迫,增加死亡危險。
而對於慢性支氣管炎來說,溫度與慢支的死亡數呈低度的負相關,說明隨溫度的昇高慢支的死亡數有所下降。
哈爾濱市某區夏季熱日死亡數與非熱日死亡數的比值
表1:
病因循環呼吸冠心病腦血栓慢支總死亡
比值1.09 1.31 1.201.311.261.03
表2:
病因循環呼吸冠心病腦血栓慢支總死亡
比值0.42 0.410.210.290.23 0.33
哈爾濱市某區夏季熱日多出死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