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電 題:親情無價 弟給哥捐腎:哥,我不會放棄你!
李華虹 喬蕤琳 東北網記者杜筱
![]() |
深情似海的兄弟倆(左為弟弟) |
一對童年即失去父母、靠爺爺奶奶種地養活的貧困兄弟,為了能讓患慢性腎衰竭的哥哥生命得以延續,在外打工的弟弟與哥哥定下生死之約,為哥哥捐獻了一個腎。這例黑龍江省第一例兄弟換腎手術成功後,今天,躺在監護病房兄弟倆兒互相問候。短暫的相見,卻能帶給人們生死再聚首的強烈震撼。
一對情深似海的兄弟,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今年纔過33歲生日、患慢性腎衰竭的哥哥小孫(化名)和視親情比天還高的弟弟小明(化名)。
突患絕癥 生死一線
2007年12月30日,這是小孫在2007年第三次住院了,再過兩天,他就要和弟弟做換腎手術了。從去年5月,在廣告公司做業務員的小孫發現自己總是頭暈,一測血壓高壓竟達220mmhg,低壓達180mmhg,血肌酐達445mmol/l,經哈醫大二院泌外科主任祝青國教授診斷為慢性腎衰竭。一個月過去了,小孫的病情發展很快,拎不動東西、貧血、臉色發黃、手是煞白的、沒有力氣走路,往常兩三分鍾上到7樓的家但現在得花上半個多小時。堅強的小孫一直就這麼挺著,沒告訴家裡和單位,他覺得病得上了,告訴大伙也沒什麼用,只能給大家增添煩惱。進入7月,小孫的病情越發嚴重,混身癢、惡心,不能進食,喝點水不到一分鍾就會吐出來,更甭提吃飯了,連續半個多月只能喝點牛奶,1.75米高、160斤的男子漢一下子消瘦到120斤。
實在上不動班了,小孫向單位請了假,單位這纔知道小孫的病情,單位同事悄悄地告訴了長年外出打工的弟弟小明(化名)。小孫的老家在哈市郊區,家裡有一個弟弟和和一個妹妹,小孫排行老大,弟弟與他相差三歲。13歲那年,父母出車禍相繼去逝。小孫哥仨就由爺爺奶奶靠種地養活大,雖然生活拮據點,但一日三餐也能溫飽,加上姑姑、叔叔的幫襯,哥仨快樂地度過童年。但由於經濟困難,妹妹早早就嫁了人,弟弟也在初中沒畢業的時候外出打工了,只有小孫學習成績一直很好,考上了大學。學高分子學的小孫一邊打工掙點兒錢,一邊拿點助學金、獎學金維持了大學生活。畢業後,小孫被分配到一家工廠,加班加點拼命乾活的小孫本想通過勤勞乾活能多掙點錢,沒想到,剛乾兩個多月,工資一分錢沒多給,廠子反而黃了,技術員的工作也沒了。於是,小孫開始四處找工作,最後在一家有名的廣告公司做業務員,沒想到,工作正乾得起勁,業績突出的他又突然遭遇絕癥。
弟弟捐腎 兄弟不棄
聽到哥哥患病的消息,小明一時不敢相信,哥哥怎麼得這個病?而弟弟也以為哥哥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兩個人就一直隱瞞著對方。做業務員的弟弟經常出差在外,但為了照顧哥哥,他經常偷偷從外地趕回照顧哥哥,而哥倆一直沒說破此事。弟弟只希望能多為哥哥做些事,而哥哥想多陪陪弟弟,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由於不懂病情,聽說吃某種偏方藥好使,求藥的人很多,小明便排幾個小時的隊給哥哥買藥,但由於藥不對癥,病情沒有得到控制反而加重了。
2007年7月20日,血肌酐達1300mmol/l,進入了尿毒癥期。直到8月中旬,小孫開始不排尿,浮腫,大腿一摁就是一個坑,小孫便開始在哈醫大二院做一周三次的透析。對哥哥的病情知識稍有了解的小明便決定要為哥哥捐腎,身體一直不太好的妹妹也責無旁貸地加入了配型,最終兩人的配型完全成功,但考慮到妹妹身體不好,小明勸退了妹妹,決定自己為哥哥捐腎。
得知配型結果時已到9月了。一天晚上,弟弟決定和哥哥正式定下這個生死之約,小明低著頭說:『哥,我就你這一個哥,咱倆好歹兄弟一場,我不能放棄你,捐給一個腎吧,就算是弟弟對你的貢獻!』小孫的心揪著,他怎麼忍心呢,弟弟還沒成家,連對象都沒找到呢,這以後的日子怎麼辦?弟弟含著淚說:『這不用你管,我們是兄弟,這就夠了,緣分天注定,我不能這樣看著你沒了,我希望看到二三十年後,我們一家人聚在一起時有你和你的孩子、嫂子!咱倆還能對桌坐著喝喝酒……今天不捐,我會一輩子後悔!』說完,哥倆兒緊緊抱在一起……。
移植成功 情義無價
12月27日,經過移植前嚴格的審核程序後,小孫再次住進哈醫大二院泌外科,看到泌尿外科主任祝青國教授,小孫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夫,我弟弟的命一定要保住啊。』有著多年腎移植經驗的祝教授笑了笑說,『不只是你弟弟的命,你的命我也可以給你留住。』
一切准備就緒,2008年1月2日,新年的第二天,兄弟倆的腎移植手術開始了。己具備純熟經驗的祝教授帶領助手們先將弟弟的腎取出,小心地移植入哥哥體內後經復雜操作後供體腎正常工作了。哥哥從手術室出來時,迷頓中還在問:我弟弟呢?在場的人都不禁潸然淚下。兄弟倆分別被送入兩間特殊的監控病房裡。祝主任告訴記者,手術正常,一切順利。
哥倆恢復很快,術後第四天,弟弟小明便可下地自由行走,他帶著記者來到哥哥所在的監護病房,兩人互相問候。短暫的相見,卻能帶給人們生死再聚首的強烈震撼。弟弟小明是個熱心腸的人,看到同屋一個十幾歲的病友因打針疼哭得不行,剛手術完的他還著急的安慰小兄弟,問寒問暖,令人感動。
祝教授高興地告訴記者,目前,哥倆己平穩度過急性排斥期,再觀察幾日,刀口恢復,二人便可出院了,生活質量和壽命會大大提高。
這是所有關注他們的人希望看到的!對於這對飽受艱難生活困擾和磨難的兄弟,我們真心地希望,這一次是他們最後一次住院,也是他們人生的最後一次磨難。
記者手記:一對情深似海的兄弟,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它讓我們在感受人間真情、替他們兄弟倆感到由衷地高興的同時,也為那些需要換腎而還掙紮在生死線上的病患難過。據了解,在我國,尿毒癥患者正在逐年增加,每百萬人口中便有300人至400人需要換腎。而屍體腎源供體逐漸減少,腎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黑龍江省還有千餘人需要做腎移植手術,但由於沒有腎源,很多人都在等待中死去。2006年7月1日,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開始實施,規定了直系親屬之間、夫妻之間、三代內血親之間可進行活體器官捐獻。人體器官移植的規范給了像小孫兄弟倆這樣的不幸者獲得更多生還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