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俊峰 攝
東北網1月9日電 每到年終歲尾,消費熱潮頻頻掀起。在這股消費熱潮中,一些人是為了日常所需而購物,一些人卻帶著特殊的任務去消費。這個任務就是積分,因積分以年度為界限累計,只有達到一定數額方可換取相應贈禮,否則作廢;所以在即將告別2007年的那段日子裡,很多人不得不突擊消費,向能夠享受贈禮的積分數額做最後的衝刺。
1
『積分』身影無處不在
隨著商業競爭日趨白熱化,商家用來在商海佔據一席之地、爭取更多消費者的方式和手段也隨之呈現著花樣繁多,頻頻出新的趨勢。不知從何時起,積分換禮出現在商戰舞臺上,近年來眾商家更是紛紛效仿,屢試不爽。一時間,從最早的商場購物積分、手機話費積分、銀行卡刷卡積分、餐飲消費積分、購買藥物積分,到之後出現的網絡游戲積分、演變的乘坐飛機積裡程……積分已經涉及到人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費的方方面面。
商場購物積分換禮、手機話費積分、銀行卡刷卡積分是人們在生活中接觸最多的。記者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目前哈爾濱的大型商場都有積分換禮的業務。一般情況下,商家發行的消費積分卡都是免費辦理,前提條件是必須消費滿一定的額度,纔有資格申請。商家規定購買普通商品每1元到10元積1分,購買珠寶、鍾表、裘皮、國際精品等貴重物品每50元至100元積1分,積分達到商家規定的數額可以享受相應的贈禮,同時規定積分贈禮具有有效期,有效期內沒達到最低消費積分贈禮數額,即會自動清零。
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銀行卡刷卡積分應用范圍比較廣泛,有些是在指定的特約商戶處可以享受多少折扣的優惠,有些純粹是刷卡消費的積分累計兌換小禮品。但銀行卡刷卡積分贈禮對積分數額要求較高,看得過去的獎品,需要消費者積滿上萬的積分,這樣就為積分兌獎設置了一定的障礙。
2
『我為積分身心疲憊』
在哈爾濱某外企工作的常女士屬於『80後』,時尚的她喜歡在商場購物。當談起積分贈禮這一話題時,她感慨地說:『我曾是積分贈禮的「忠實」追尋者,把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用在攢積分以換取商家贈禮。可仔細想來,在「追分」的這幾年裡,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實惠。』常女士告訴記者,她有一張百盛購物商場的積分卡,是在該商場落戶哈爾濱的第一時間裡辦理的,此卡的功能是可以通過購物金額折算成分值,累積換取購物券。『我在百盛也沒少花錢,應該有不少積分,誰知道積分定期清零,我2005年至2006年積分已經全部清零了,也沒個電話或短信的提示我。今年已有600多分,但1000積分纔能兌換20元的代金券,商品消費1元纔一分,超市消費5元纔1分,看來我還得花不少錢纔行啊』。哈爾濱市民苗傑也遇到了積分難題。她告訴記者說,平時喜歡在網上購物,當初選擇卓越購物網站是因為該網站一年消費累積積分達到1000分就能成為VIP,而且還是終身制的。於是她就買啊買,幾個月下來纔累積了402分。出乎意料的是,不久前,她收到一封郵件說,網站制定了新政策,連續12個月消費滿1888分纔是VIP,而且有效期是1年。看著這個高不可及的數字,苗傑選擇另闢蹊徑。於是又通過注冊joobuy網站,以其鏈接上卓越網和當當網購物以獲得雙重積分,並且joobuy網站的積分可以直接兌換現金。苗傑用這種辦法多次購物,積得2000多分,結果網站規定5000分以上纔能兌換,而且積分是當月購物,次月月末纔能算出積分。這個結果讓苗傑哭笑不得。
3
積分贈禮:餡餅還是陷阱
張靜是哈爾濱市一家事業單位的公務員,為了能刷信用卡積分換取禮品,她對周圍的親朋好友發起了總動員。據張靜介紹說,現在各家銀行刷卡積分贈禮的數額要求都比較高,單靠像她這樣的普通工薪族一個人的消費力量根本就是望塵莫及。為了能多積分,換好東西,只要聽說周圍熟悉的人要去消費,張靜就會主動獻出自己的銀行卡,刷卡消費後還得親自再跑趟銀行把錢存上。『一次,兩次的還好說,時間久了,大家都不敢當著我面提買東西的事了』看著刷卡換來的手機鏈、水杯、玩具娃娃等贈禮堆放在角落裡,張靜無奈地說:『費了那麼多精力換來的這些東西,其實什麼用都沒有。』
司女士經常去藥店買一個固定品牌的護膚品。最近,該品牌推出了積分贈禮活動,即買滿500元的產品就可以免費辦理一張積分卡,購物累計到1500元,可領取價值150元的贈禮。司女士認為,此前這個牌子的護膚品從來不打折,自己今後要經常使用,便購買滿500元的產品。事後,她又覺得有些後悔,自己只需要一瓶150元的潤膚露,結果為了獲得積分資格卻多花了350元,而要想領取150元贈禮,還要經過一個漫漫長路。
通過這些事例不難看出,積分贈禮已成為商家促銷最有效的法器,眾多消費者卻為此得不償失。據業內專業人士介紹,購物的同時積分,消費到一定額度就有禮品返還,這類銷售策略是遠遠地放著一個誘餌,需要你不斷消費支出纔可能夠得著,而這夠得著的贈禮與消費付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商家說限量贈送禮品,送完為止,雖然達到消費數額,但沒趕上贈禮末班車,那也只能自認倒霉。總之,在享受積分贈禮優惠的同時,也應認清其中迷霧。
4
積分中的生意經:小芝麻換大西瓜
商家競相拋出積分贈禮的繡球,那麼商家從中到底能獲得多少利益呢。記者采訪了多家商場有關負責人,都以此問題屬商業機密為由拒絕解釋。幾經輾轉,一位曾經在商場從事營銷管理工作的趙先生向記者揭開了商場『積分贈禮』的面紗。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消費者為獲取積分贈禮的『資格』,首先就要在商場一次性消費3000元以上(此次消費不計入積分累計)。以商場規定購買普通商品每10元積1分、珠寶等貴重商品每50元積1分,積分在一年內累計到1000分可兌換價值150元的禮品卡為例,為達到1000分所要付出的消費金額是1萬元到5萬元。以一年平均消費3萬元換得商家贈送的150元禮品卡作比較,商家用來『獎勵』消費者的回饋率不到0.5%。商家給消費者一個小芝麻,換回的是一個大西瓜,豐厚的利潤不言而喻。
商家為追求獲得最大利潤的效果,選擇累計積分贈禮而不采取即買即送。據業內人士介紹,從長遠角度來講,積分贈禮能刺激消費者加大購物金額或提高購物頻率,並長期、穩定地在某一商場購物或購買某一品牌的商品,使其逐漸成為商店或品牌的忠實顧客,並有效抵制競爭對手。此外,商店實行買一送一,買一送二,或買一送三,贈品的價值金額一般都不會超過顧客購物金額的5%;如超過5%,商店則將不堪負擔。一般情況下,贈品金額多數相當於購物金額的3%左右。例如,消費者買1000元一套的西裝,商家送價值20元針織襪一雙。這在消費者看來,覺得無足輕重,不足以吸引他買這套西裝。於是商家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在顧客購買了一定金額的商品後,暫時不送贈品,而是積分,當顧客積累了一定數額時,可以按照商家積分分級贈禮的規定,換取到某種『像樣』的商品。而所謂的『像樣』的贈禮,不過是每次消費小贈品的累加,甚至其價值還不及單次贈禮。
5
專家支招——
平心看待積分 量力而為消費
我省著名心理學專家曲偉傑就眾多消費者為獲取商家贈禮而盲目積分的現象進行了分析。他說,想佔便宜是人的共同心理,人在『佔便宜』時,迫切想要得到的、追尋的只是片面、一時的利益,往往就是這個時候,忘了自己真實的需求。很多人為了湊足積分數,常常會購買比預計購買數量更多的物品,這樣,在此項支出上所花費的往往會高於原先的預算。但事後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實這種消費模式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浪費。人們總在不斷地購買計劃外的東西,總在為追逐一些瑣碎的事物而付出高昂的代價。消費者不要為一點『誘惑』,而失去理性與自制力,一定要時常提醒自己,天上不會掉餡餅。
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認為,面對積分贈禮,消費者要認識到這是商家吸引消費者,從而達到促銷目的的手段之一。因此,消費者一定要正確看待積分贈禮這個問題,保持平常心態、理性對待商家營銷誘餌。在消費過程中,提前了解積分使用范圍、期限等,在商家宣傳的積分優惠活動中,要想一想是不是真正能得到優惠。千萬不要受到商家『滿多少積分,購買多少可享受多少折扣』等條件的誘惑,從而導致衝動性、盲目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