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讓百姓吃上好豆腐 黑龍江省開展"安全豆腐"攻堅戰
2008-01-16 09:41:4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史志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6日電 又到冬季,鮮豆腐、凍豆腐成為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老百姓都想吃上放心、安全的豆制品,然而,不少豆腐坊的髒亂差曾經讓市民打?。何時讓百姓吃上放心豆腐,讓百姓從吃上豆腐到吃好豆腐,黑龍江省從去年開始加大力度治理豆腐坊,並把該項整治作為小作坊整治的攻堅戰。在這個過程中,牡丹江市管理豆腐坊的做法,引起人們的關注,並在近期國務院食品安全專項行動檢查組驗收中得到認可。牡丹江如何解開豆腐整治難題?日前記者進行了探訪。

  二十五年豆腐坊作出『新』豆腐

  1月4日下午,牡丹江市西安區,記者走進老郭豆腐坊。50平方米的豆腐坊裡,蒸汽彌漫,沿窗一側的12個豆腐大缸正在加工豆腐,豆腐坊業主、62歲的郭長福,正在用力往新出鍋的豆腐上壓標記,他說:『做了20多年的豆腐,如今第一次要在豆腐上加蓋作坊標記,並且豆腐也用上了新鹵水。』

  業主郭長福在每板豆腐上都要壓制專用標記。

  據了解,老郭從1984年就開始做豆腐,一乾就是24年,成為當地豆腐界資格最老的豆腐業主之一。談起自己豆腐發展史,老郭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牡丹江只有2家國營豆腐廠,市民為買到豆腐,要天不亮就到指定賣點,排隊買豆腐,看到這個商機,老郭和老伴開始做豆腐,當時一塊豆腐賣8分錢,一板豆腐賣4.2元,一上午,幾十板豆腐全部售罄。盡管辛苦,但一年可以賺幾萬元的收益,讓老郭認准了這條路,目前老郭已經成了豆腐批發業主。老郭說,當時一直用傳統鹵水也就是工業鹵水做豆腐添加劑,由於沒有規范,業界也就是這樣一直沿用至2007年10月。

  2007年10月,隨著省內食品質量安全整治行動的深入,牡丹江監管部門加強對豆腐坊的管理,要求豆腐坊必須使用食用鹵水作添加劑。老郭說,以前50公斤工業鹵水添加劑28元,而50公斤食用鹵水添加劑80元,這勢必會增加了生產成本,但有了這樣的規范,讓老郭對食品安全有了清晰概念。

 

  

豆腐坊規范後,傳統鹵水被食用添加劑所取代。

  政府規范豆腐坊,給老郭豆腐坊帶來了很多新面貌。

  按照規定,老郭花了2000多元,訂制了8個不鏽鋼模具和刻字模板,模板上刻有『西安區平安豆制品』字樣,每板豆腐出鍋後,都要放入模具內,用木板進行加壓,這樣每板豆腐上就有了『西安區平安豆制品』標記,這個標記成為老郭豆腐坊出品證明。

  豆腐坊的衛生問題,老郭也是積極想辦法達標。他把12個豆腐缸作了瓷磚封閉,擋住了污水、廢料的滲入,每板豆腐都要苫蓋塑料布遮擋灰塵……

  銷售豆腐和購進原料,也有了臺賬。老郭翻動著掛在牆上的賬本,對記者說:『我現在購進的大豆、添加劑來源,生產數量,以及批發出去的每一板豆腐,批發給誰,都記上賬,隨時接受監管部門檢查,便於問題溯源。』

  規范後老郭豆腐坊懸掛了食品安全承諾書和生產銷售臺賬本,便於溯源。

  老郭的『新』豆腐新做法,為他迎來了牡丹江市政府頒發給當地豆腐坊的第一塊『放心食品』名牌。

  豆腐整治四部曲

  牡丹江市質監局食品科負責人介紹,豆腐坊多集中在居民區、城鄉結合部,流動性強,環境差,治理難度大。

  去年根據國務院、省政府開展食品安全專項行動的統一部署,牡丹江市把豆制品生產企業專項整治行動作為攻堅戰,開展了豆制品專項整治行動。豆制品生產企業的專項整治問題十分復雜,企業數量大、分布廣,牡丹江市食品安全協調委員會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發了《牡丹江市關於開展豆制品生產、銷售企業專項整治實施方案》,並且成立了《牡丹江豆制品生產、銷售企業專項整治方案》領導小組,組長由副市長擔任,成員為質監、工商、衛生、公安等部門的副局長。

  摸清豆制品生產加工企業底數成了第一步。以衛生部門發放衛生許可證的底數為抓手,本著寧可多走路,不能漏一戶的態度,執法人員摸清豆制品生產企業的底數,目前牡丹江市區證照齊全的共有32家。

  引進食品用氯化鎂,禁用傳統鹵水。在專項整治中,質監部門發現豆制品生產企業都用工業氯化鎂來制作鹵水,不利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改用安全添加劑,豆腐坊業主卻道出無奈:牡丹江市的食品添加劑商店銷售的都是工業用氯化鎂,業主就是想買也購買不到食用氯化鎂。針對這種情況,治理人員運用互聯網,查詢到天津一家食品添加劑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是食品用氯化鎂,並且在牡丹江設有銷售處,於是建議豆制品生產企業可以到這家商店購買食品用氯化鎂,並且給豆制品企業發放了生產記錄、食品添加劑使用記錄等相關記錄,建立購買和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加工助劑情況的臺賬,並定期報質監部門備案。就這樣,豆制品生產企業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解決了。

  豆腐坊分類管。治理小組采取監管類別辦法,對豆制品企業采取不同的監管。根據豆腐坊的實際情況,把證照齊全且積極整改的企業劃分為A類,對這些豆制品生產企業進行集中培訓,根據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審查通則和細則的要求,主動到企業講解豆制品的生產工藝,幫助企業制訂企業標准,要求企業在豆制品的產品上打印上本廠簡寫的廠名和廠址。如今該市有4家豆制品生產企業生產過程、環境衛生達到了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的要求。把豆制品生產加工企業中有衛生許可證也有營業執照,但不具備食品生產許可證條件且不積極整改達標的企業劃分為B類,質監部門不發放食品生產許可證,由衛生部門吊銷衛生許可證、工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並予以取締。對於既沒有衛生許可證,又無營業執照的企業列為C類,由工商部門依法取締。

  接下來,開展了一系列重點整治。重點檢驗食品添加劑、微生物、重金屬等涉及到人身安全健康的項目,重點檢查企業超范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用工業原料代替食用原料等違法行為。例如,使用工業用氯化鎂制作鹵水、用工業用氫氧化鈉清洗包布等必須嚴格禁止。查辦重點企業,加大對不合格豆制品生產加工企業的跟蹤抽查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對產品質量不穩定企業的抽查力度;突出重點區域,將區域豆制品質量安全問題比較突出的牡丹江市西安區作為抽查重點,對環境衛生差、濫用食品添加劑的企業要曝光、取締。通過專項整治,使豆制品生產加工企業區域性造假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豆腐治理路並不是坦途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牡丹江市規范的豆腐坊不足十家,而大部分豆腐坊尚在規范中。

  該市豆腐坊業主郭長福對記者也流露出隱懮,大批流動豆腐攤販,既無執照,用料特別是添加劑安全性也難以查證,並且這些商販四處『打游擊』,規范難。

  據了解,牡丹江市為了便於豆腐溯源機制的建立,規定各轄區的豆腐只能在轄區銷售。對於這種做法,有些消費者提出疑問。一位家住該市東安區的消費者吃慣了西安區的一家作坊生產的豆腐,他需要多走幾條路纔能買到喜歡的豆腐。他說:『好豆腐應該每個區都能買到,不應該這樣管得過於苛刻。』

  治理豆腐的問題,不僅是牡丹江在動腦筋,省內各地也各出妙策管豆腐,打起豆腐攻堅戰。

  大興安嶺地區共有豆制品加工小作坊170餘戶,針對這些小作坊存在的地域分散、從業人員流動性強,衛生條件差、濫用添加劑等諸多食品安全隱患問題,去年管理部門在全區范圍內啟動了為期10個月的豆制品加工小作坊專項整治行動,本著『引導、規范、監管、便民』的原則,在摸清底數、建立檔案的基礎上,通過鼓勵聯營、加強幫扶、限定區域銷售、加大日常監管力度、簽訂《食品質量安全承諾書》等措施,扶持一批質量安全達標的小作坊,取締一批無證無照,生產條件無法保障質量安全的黑加工點,嚴肅查處使用工業鹵水等非食品原料和添加劑加工豆制品違法行為,實施豆制品加工原輔材料和添加劑備案、進貨和銷售臺賬及索證索票等管理制度,逐步扭轉全區豆制品加工業小、散、亂、差的局面,促進全區豆制品加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五大連池市對轄區內的豆制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行了專項整治,完善豆制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檔案,將豆制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相關情況全部錄入微機,建立豆制品生產加工企業電子數據庫,對全市豆制品生產加工企業實行動態管理。目前依法取締用工業氯化鎂替代食用氯化鎂生產加工豆制品的小作坊10家。在治理整頓的同時,該局還向廣大消費者宣傳鑒別豆制品質量的相關知識,保障消費者安全消費。

  大慶市人民政府聯合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組織制定的『農產品加工「水豆腐、乾豆腐、豆腐乾、鹵制品豆腐、腐竹、豆制品銷售服務規范」』六項大慶市農業地方標准,從2007年12月1日正式實施。六項標准填補了該市豆制品無標准的空白,也是黑龍江省制定豆制品農業地方標准的第一個地市。這次審定發布的六項『豆制品』大慶市農業地方標准,在膳食纖維、重金屬離子有害物限量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膳食纖維作為人體生理機能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納入標准的項目和指標范圍,鋁、鎘、鉻有害離子等重金屬項目的確立將有效解決豆制品生產過程中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鋁制生產設備和器具、以小煉鋼為原料生產的生產設備和器具以及使用化工原料桶等器具所帶來的有害金屬污染和交叉污染,這將有利於建立一批現代化、規模化、標准化的豆制品生產企業從而實現『生產自動化、工藝先進化、產品包裝化、物流冷鏈化、服務規范化』,對於從根本上解決豆制品食品安全問題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集中整頓已經結束,如何防止豆腐坊髒亂差回潮?省內各地質監部門也表示要消滅監管盲區,對進貨及銷售臺賬要定期進行檢查,對不做臺賬,應付檢查的小作坊要依法給與應有的處罰,防止這項制度流於形式,走過場。對不履行質量安全承諾、超出限定區域銷售的小作坊,要視情節輕重責令整改、依法處罰、直至移送有關部門並建議當地政府予以取締,依法監督小作坊認真執行食品添加物質備案制度,對不按規定對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質進行備案的小作坊,要依法予以處罰,對使用非食品原料、濫用食品添加劑和使用回收變質食品生產加工食品的,除依法嚴厲處罰外要取締。

  但也不容忽視的是,黑龍江省小作坊的特點是規模小、生產條件差、管理落後,主要分布在農村和城鄉結合部,這些小作坊不僅是維持城鄉人員生計、解決就業的重要渠道,也是滿足群眾需求、方便生活,促進社會穩定的客觀需要。

  哈工大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國鋒認為,切實治理好豆制品等小作坊,一定要完善相關質量標准,只有有了標准,纔能形成長效管理機制,讓被治理的作坊明確責任,對食品安全有清醒的認識。

  據了解,自2008年1月1日起,國家質檢總局要求對生產糕點、豆制品等新納入市場准入管理的食品類別的生產企業,無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一律不准生產食品。執法部門將開展為期4個月集中執法,對供應城鎮居民豆制品等新納入市場准入管理的食品進行執法檢查,凡發現生產銷售無證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已流入市場的責令撤下櫃臺。4月1日以後,為嚴格執法,凡發現供應城鎮居民的豆制品等新納入市場准入管理的食品生產加工者存在無證生產銷售、制假制劣、偽造冒用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和冒用QS標志或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等違法行為的,將按有關法律規定從重處罰。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