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精彩圖片
搜 索
同樣想家的農民工 不同心情的回鄉路
2008-01-21 10:10:05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崔志強 鞠紅梅 張大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1日電 在登上火車踏步的那一刻,劉根生情不自禁地回望這個城市。透過熙熙攘攘的人流,他仿佛又看見了十公裡以外那滲透他汗水的泥漿抹起的高樓。

  劉根生、趙學仁、胡長富、王宏宇、趙文臣、耿二哥……這些人對於我們這座城市只是匆匆的過客,他們走後可能沒有人還會想起他們,他們是幾十萬來哈務工的農民中的普通一員,年復一年默默無聞地用磚和瓦改變著這座城市的容貌。

  春天,他們帶著希望而來;嚴冬,他們期盼拿到工錢回家過年。就是這簡單的想法,對一些農民工來說卻像夢一樣遙遠。多年了,年底討薪是許多農民工要過的一道難關。有關部門統計,每年拿不到工錢的農民工98%集中在建築行業。這與行業的工期特點有關,而更重要的是行業潛規則在作怪,就是建築企業先期墊資蓋樓,開發商再陸續付工程款,一旦工程款不能及時到位,承建方往往采取克扣農民工工資等方法來緩解資金危機。

  事實上,近些年,政府部門給予了農民工更多的溫暖,一些監管建築商的辦法開始顯效,拖欠農民工工薪現象已不多見,2007年全年勞動監察部門受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107件,同比下降86.74%。

  更多的農民工帶著笑臉回家了,劉根生是其中的一個。但不是所有人像劉根生這麼幸運,耿二哥至今還在香坊區幸福鄉張家村一破舊的農家土坯房裡等待工錢。拿著白條子,他說:『哪怕先給點兒現錢,吃頓肉也行啊。』

  ●耿二哥望鄉

  17日9時。香坊區幸福鄉張家村一破舊的農家土坯房裡。趙文臣坐在透風的窗口呆呆地望著窗外,他深吸了一口自卷的旱煙狠狠地將煙霧吐出,扭過頭對裹著棉被蜷縮在炕角的耿二哥說:『身上一分錢也沒有了,家裡白菜、土豆也快沒了,咱們吃什麼?』耿二哥嘆了口氣:『再忍忍吧,等工錢要回來就能回家過年了。』四處透風、室內結冰,空氣中充斥著破板子、破袋子及劣質煤燃燒時散發的嗆人煙塵,在這座比工棚還簡陋的平房裡,十幾名等著發工錢的民工已苦苦地煎熬了100多個日日夜夜。

  王宏宇是這群民工的頭兒,去年他帶著眾老鄉從齊齊哈爾來哈爾濱打工時,哪能想象會走到今天這般近乎絕望的境地。『給東方建築公司乾了半年力氣活,一分錢工錢也沒拿到,老鄉們恨我怨我,可我又能怎麼樣?』他說:『我們的活兒去年7月份就乾完了,可到現在包工頭和建築商還在互相扯皮,而建築商竟然要拿兩處加格達齊沒人買的房子高價頂我們幾十名民工15萬元的人工費,這也太荒唐了,我們齊齊哈爾人要加格達齊的房子乾什麼?我去找建築商說理,結果還被打了一頓,藥費花了800多元,打人方卻連個說法也沒有。』

  王宏宇說:『那些回家的老鄉現在是天天堵著我家門口向我父母要錢,而哈爾濱還有十幾名弟兄成天跟著我要賬。我們這段日子靠打零工維持吃喝,每天是稀飯就土豆、白菜、豆腐湯,弟兄們快半年沒見肉腥了。上回被打後,我的腰一直疼,乾不了力氣活掙錢了,從家帶的錢眼瞅就要花光了,眼下我身上就剩二十幾塊錢了,再要不來工錢,我們吃住都成問題,更別想回家了。』

  提起吃,耿二哥來了食欲,他的要求很簡單:『哪怕先給點兒現錢,吃頓肉也行啊。』

  ●劉根生回家

  17日7時。哈爾濱火車站第二候車大廳內。劉根生大口吞咽著熱騰騰的方便面,他擦了一下額頭沁出的汗珠,對身旁的同伴說:『快點吃,吃完了再歸攏歸攏東西,可別耽誤了上火車。』此時,他們回家的火車還有一個多小時纔能發車,上車後還有兩天多的行程,可從臉上興奮的表情看,他們似乎已經回到了家裡。劉根生說:『怕錯過火車,昨晚我們就來了。離家大半年了,太想家了。』

  『去年打工累不累,工錢都到手了嗎?』面對陌生人的突然發問,劉根生先是一愣,隨即恢復了之前的粲然。『工錢都給了,一萬二,一分不少。』他下意識地拍拍了胸前。劉根生說,這幾年他每年都來哈爾濱打工,去年乾得最痛快,工錢都是一天一結,分文沒少。『這不,一高興,我們哥幾個又多待了幾天,看了看哈爾濱風景,再買點年貨、地方特產帶回家。』說到這兒,旁邊的幾個人指著地上的包裹笑道:『就屬他買的東西多,新衣服、肉聯紅腸,什麼好就買什麼,也不嫌貴了,真是財大氣粗了。他這次回家老婆准高興。』

  閑聊中,這些來自湖北的民工對哈爾濱的打工環境贊不絕口。他們說,現在政府部門對農民工非常關注,哈爾濱的打工環境一天比一天好,拖欠民工工錢的現象一天比一天少,這讓他們對『第二故鄉』的感情越來越深。『回家過個高興年,開春我們再回來』!

  開始檢票了,劉根生第一個『衝』過檢票口,背著沈重的包裹,他卻一溜小跑起來。

  ●建築工地,農民工欠薪重災區

  根據市勞動保障部門歷年的數據統計,98%—99%的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都出現在建築行業,而其中被欠薪的又以力工居多。他們沒有特殊的技術,只靠一身力氣賣力掙錢。在很多工地,只有等工程結束,他們纔能拿到這一個工程的工資。像城裡職工一樣按月領工資對於他們來說無異於奢望。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哈爾濱市一建築企業負責人說,建築行業內的墊資潛規則是造成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工程款不能及時到位,承建方往往采取克扣農民工工資等方法來緩解資金危機。比如蓋住宅樓,一般由建築企業先自己墊資蓋到一層,開發商纔會付部分工程錢,蓋到二層時,開發商再付一部分錢,造成企業層層拖欠的惡性循環。通常情況下,一工程項目結束後只能得到70%的工程款,其餘資金只得慢慢要了,對經濟實力不強的建築企業來說,大多只能采取拖欠原材料供應、工人工資等辦法來緩解資金短缺的難題。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層層轉包造成三角債。為規范建築施工企業農民工勞務合同的管理,相關部門明令禁止施工企業將工程轉包或分包給沒有建築資質和用工資質的『包工頭』。但據了解,如今在大大小小的建築工地上,『包工頭』的存在仍然相當普遍。不少建築施工企業向有關部門履行報批手續時,在用工管理方面,表面上看有的全部由施工企業自主聘請,有的則聘請了正規的勞務公司,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建築施工企業則仍層層轉包、分包,第一層的包工大老板或許有建築和用工資質,但分包後的包工小老板則往往沒有各種資質,只是通過老鄉等關系帶著一些農民工,而那些正規的勞務公司,往往就充當了包工大老板的角色,只與包工小老板打交道,並不直接與農民工接觸。有的建築施工單位甚至撇開勞務公司,直接將工程層層轉包、分包。這樣就造成『三角債』、『多角債』的出現,而這些包工小老板只是自然人,不具備任何施工和用工資質,缺少必要的約束機制,一旦卷款離去或與包工大老板產生支付糾紛,處於最底層的農民工往往就會遭遇工資被拖欠。

  勞動合同是農民工自身權益的保障,但目前,不少農民工沒有簽用工合同的意識,這也導致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現象屢禁不止。承包方未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未為農民工辦理社會保險,而且一部分農民工不懂維權途徑,沒有任何維權意識和措施,使討薪變得異常艱難,往往只能將希望寄托於用工老板的良心上。

  哈爾濱市相關部門人士介紹,農民工與用工單位簽合同較少,除了是因為他們法律意識淡薄外,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農民工與用工單位作為勞動力交易市場中雙方的身份地位不對等。當前從勞動力市場現狀來看,農民工總體上來說是供大於求,這樣用工單位就有選擇權,農民工一旦被選中自然很高興,大多不敢要求用工單位簽合同,另外加上農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意識欠缺,造成了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處於相對弱勢地位。

  ●政府出劍,惡性循環有望斬斷

  在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新近統計出的數據中,出現了一個亮點———全市受理2007年新發生欠薪案件107件,涉案金額1200萬元,涉案人數3487人,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86.74%、67.19%和72.18%。這是自該支隊有這方面統計以來欠薪案件最少的一年。目前,這些案件全部結案,3487名農民工拿到了他們應得的工資。

  每年年底,農民工為討薪辛苦奔波,去年,哈爾濱市首次推出各種措施全面防欠。市勞保監察支隊把全市592個建築工地分成24個片、50個責任區,每個片和責任區都有明確的責任人,由這些責任人在監管責任區內的農民工在上工前簽訂勞動合同;負責為責任區內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討要工資;並保證建築開發單位交納農民工工資保障金。還在400餘個工地立上了農民工維權告知牌,由告知牌告訴農民工,要與用人單位簽合同;工資沒有按時發放時可以撥打的舉報電話及責任人姓名。

  自2005年以來,哈爾濱市建築領域農民工工資保障金收繳比例按工程造價的3%收取,去年,市勞保部門與市建委還聯合出臺細則,調整了這個比例,對存在欠薪行為的16戶開發單位按5%的比例收繳,對遵守勞動保障法規的28戶開發單位按1%收繳。這個調整非常有效地促進了開發單位交納保障金,去年全市對建築工程項目收繳保障金2億餘元,收繳率達到95%。其中啟動了53個工程項目的農民工保障金,為3600名農民工支付了1781萬元的拖欠工資。

  政府加大監管力度,一些開發商和建築商也改進措施,避免拖欠工資的惡性循環出現。去年哈爾濱市首次出現了為農民工按月發工資條、將工資打入銀行卡的工地。去年大連大商集團哈爾濱開發公司和天津二十冶建設公司分別率先為農民工發放了工資卡,成為哈爾濱市農民工持卡領工資的試點工地。建築單位每月根據工種、考勤、加班費等標准,按時由公司總部直接向農民工的工資卡中打入工資,並將印有工資明細的工資條交給農民工。這一措拖不但讓為農民工發放工資的行為正規起來,而且減少了中間環節,避免了工資被包工頭克扣甚至卷走的危險。

  ●後記

  他們離開熟悉的土地、家鄉、親人,來到陌生的都市,他們用汗水澆灌著鋼筋混凝土構建的現代城市。民工,一個讓都市人不再陌生的名詞,一個讓都市人無法忽視的群體。有關部門統計,每年來哈爾濱市務工的外來民工達數十萬,他們是我們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只是為了生計奔波勞碌。看著城市日新月異,我們怎能無視他們的汗水?

  今天,在國家及地方政府的關懷下,在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下,民工的生存狀況已得到極大改善,拖欠民工工錢這一建築業的惡習已得到有效改觀。我們的城市發展離不開農民工,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農民工,他們已成為城市肌體的一部分。請繼續善待他們吧。

  1月17日8時40分,T184次列車緩緩駛離站臺。坐在這趟列車上,懷揣著收獲的喜悅與希望,劉根生和他的老鄉們離闊別已久的家越來越近了;與此同時,在哈爾濱城郊那處陰冷的土坯房內,耿二哥和他的工友們還在苦苦等待著……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