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2日電(記者 杜筱) 22日上午9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第十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哈爾濱隆重開幕。省政協委員楊寶峰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社區慢性病防治工作上。
![]() |
楊寶峰認為,由於慢性病所帶來的嚴重的健康威脅以及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負擔,防治慢性病成為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黑龍江省也不例外。但由於黑龍江省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不平衡,目前我省在慢性病社區防治工作中仍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據此,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轉變觀念,強化政府責任,提高對社區慢性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WHO指出,如下十大錯誤認識影響了中國的慢性病防控。1、慢性病主要危害高收入國家,中國尚處於發展中國家;2、中國應該先控制傳染病再控制慢性病;3、慢性病是『富貴病』,中國即使有,人群數量也不會太多;4、老人纔得慢性病;5、慢性病主要攻擊男性;6、慢性病預防是個人的事,而非政府的事;7、慢性病不可預防;8、中國人口眾多,慢性病防治費用國家難以承受;9、有慢性病危險行為也可以長壽;10、慢性病死亡不可避免,因此奢談預防很難。上述觀點極大地制約了我國慢性病預防和綜合推廣工作。因此,轉變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認識是開展好該工作的重要前提。
由於慢性病的防治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需要政府的支持與乾預。觀念先進、責任明確的政府領導層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政策、組織機構及合理配置的衛生資源是慢性病防治活動順利開展的有力保證。芬蘭北卡項目的『開發不同層面的領導』策略,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成功應用。
(二)完善社區慢性病防治體系,建立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指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上級醫療機構為依托的慢性病綜合防治網絡體系。
發達國家在慢性病管理的組織體系上也多以社區為服務平臺,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康復師等衛生人員為主體,並與醫療機構形成了完善的雙向轉診機制,在社區層面對人群開展健康教育、疾病管理和康復、保健等工作。
我國的慢性病綜合防治網絡體系強調社區衛生機構的主體作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指導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社區衛生機構與醫療機構的相互協作和雙向轉診機制缺乏,上級醫療機構在慢性病管理的診療技術支持與雙方協作機制和途徑上仍需加強,應探索可行的操作化的合作途徑與機制。
(三)明確慢性病社區管理專項投入經費的籌資渠道。
目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所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上均已不同程度地開展了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慢性病管理工作,但由於沒有任何專項經費投入,極大地影響了社區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有限。因此,建議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慢性病管理專項工作經費的投入,纔能有效保證該項工作的真正落實。
總的來說,社區慢性病管理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政府應是慢性病防治工作資金投入的主體。同時,也應探討醫療保險、社會資金、慈善捐助、個人出資、科研或國際合作項目等多渠道的籌資機制。
(四)加強對社區基層醫務人員慢性病管理所需知識技能的培訓,完善必要的設備設施以及其他相關配套措施的保證。
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主體是社區的基層衛生人員。由於社會、心理和生物因素對慢性病患病率與發病率的影響,慢性病防治更注重對這三方面進行綜合防治,對基層衛生人員的知識結構和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不僅需要具備紮實而全面的臨床與基礎醫學理論,而且需要有一定的預防醫學、健康教育、行為乾預、社區醫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基層人員上述方面的技能成為慢性病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保證。此外,目前黑龍江省社區衛生機構由於缺乏長效的投入機制,有些社區缺乏開展慢性病管理所需的必要設備設施,如,健康教育活動和宣教材料制作所需要的設備,健康檔案管理需要的計算機和管理軟件不到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項工作的開展。
(五)加強對社區慢性病防治工作資金投入的績效管理。建議政府或醫療保險機構能夠以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投入。制定慢性病管理與服務項目,政府或醫療保險部門作為出資方,在標准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購買服務。可根據影響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常見慢性病病種、國內外慢性病項目管理的經驗,來確定慢性病管理的病種及管理項目。出資方按項目管理的方式,根據績效考核的質量標准與評估指標,對社區慢性病管理項目進行績效評價,提高資金投入和使用的效率與效果,規范和促進慢性病的社區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