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3日電 按照有關規定,從本月20日到6月1日,哈市超市、賣場免費提供的塑料袋都必須加貼QS標志。然而記者22日從一些塑料制品企業了解到,目前哈市大多數商品零售場所使用的塑料購物袋,都源自家庭『小作坊』,稍有規模的塑料生產企業都不生產類似產品。而絕大多數『小作坊』資金投入都不大,很難獲得食品用塑料制品生產許可證。
塑料袋多是無序生產
點開『哈爾濱黃頁網站』記者發現,哈市竟然只有一家塑料袋生產企業可以被搜尋出來,但就連這家小企業的電話如今也成了空號。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於只有微利,哈市上規模的塑料制品企業沒有生產拎式塑料袋的,即便是生產塑料包裝容器等制品,也都是面向糧食、建材和五金等行業的大包裝袋。目前在哈市市場上使用的各種塑料袋,基本上都是由家庭式『小作坊』生產的,其生產設備、質量等都不過關,達不到環保要求和食品安全標准。
『國家推出的政策,對我們這些正規的大企業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被「掐脖兒」的只是那些無序經營的小廠。』據有關負責人介紹,哈市有許多家庭式『小作坊』在生產塑料袋,只需兩三人、一臺機器,一年就能制造出四五百萬個『白色垃圾』,一個塑料袋的平均市場價格在3分錢左右,再不濟的『小作坊』也能獲得10萬元左右的利潤。
身份可疑進不了超市
記者從知情人口中了解到,辦一家生產塑料袋的『小作坊』,基本投資也就是三四萬元,除去生產機器、印刷機器和原料投入,一般業主都不會出錢提昇產品的環保和衛生檔次,也不具備那個技術。這樣的塑料袋充斥市場,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據測算,每生產1噸塑料需消耗3噸石油,目前每年隨生活垃圾進入填埋場的廢塑料佔填埋垃圾重量的3%至5%,其中大部分是廢塑料購物袋,特別是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
20日開始,哈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要求哈市各大超市、賣場,免費提供的塑料袋須加貼QS標志,沒有加貼QS標志的塑料袋必須是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生產的,須在經營場所顯著位置明示,否則將會被處以重罰。據悉,到6月1日之前,哈市將開展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無生產許可證查處工作,檢查重點就是各大超市、賣場。
尋找替代品勢在必行
盡管有關部門在最大的消耗環節限制超薄塑料袋使用,但很多市民仍有懮慮:食雜店、小倉買、飯店、各種批發市場和早夜市,那裡都在使用超薄塑料袋,如果沒有好的購物袋替代品,不能推廣使用專門的環保垃圾袋,生產超薄塑料袋的家庭式『小作坊』就不可能消失。『面食店用它包饅頭,餛飩館用它套碗,快餐店拿它裝奶裝豆漿,使用超薄塑料袋已經成了普通人的生活習慣。』一位市民說。
記者了解到,哈市發展地方特色環保產品具有優勢,如木蘭縣的柳編草編產品現在已有350多個品種,巴彥、延壽、通河等地農村發展沿河插柳也初見成效,具備了大量加工柳編、草編制品的能力。除了柳編、草編外,哈市也具有豐富的亞麻資源和大型加工基地,發展亞麻制品替代塑料袋,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綠色購物』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