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4日電 記者近日從消協部門了解到,隨著消費、投資方式的多元變化,消費者投訴的問題,已經不再局限於一般性的商品質量、服務不規范等糾紛,而是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情況,其中最突出的三種類型分別是遠程購物、收藏品投資、私下交易。這些糾紛舉證困難,有些甚至不在消協的調解范圍之內。記者近日從中搜集了一些案例,提醒消費者注意。
遠程購物留心售後盲點
去年8月,市民孫小姐以網上購物方式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使用不到1個月,電腦出現問題。孫小姐到消協投訴,但因網站無法提供賣家的個人信息,孫小姐又沒有索要發票、信譽卡等證據,消協人員想調解也無從下手。據南崗區消協投訴部人士介紹,去年該區接到的網絡、電視購物等遠程購物方式產生的糾紛近百起。這些案件的共性問題在於取證難、追查難。對於這類消費方式,有關機構還缺乏足夠的監管。消協提醒消費者盡量選擇貨倒付款等安全的支付方式,注意索要交易憑證。
收藏品投資慎估價值
去年11月,市民田先生購買了一套『純金紀念幣』,售價19999元。在購買時,銷售人員稱,該紀念幣具有流通價值,全國限量發行,收藏價值很高。後來田先生得知,這種紀念幣不具有流通價值,收藏價值也並不像銷售人員說的那樣『超值』,而且田先生對紀念幣的含金量也產生了懷疑。投訴到消協時,由於田先生沒有保留商家虛假宣傳的證據,對其含金量的懷疑也只是猜測,所以消協無法調解。消協人士指出,目前收藏品市場沒有明確管理細則,業界存在『買假不退』的行規,眾多普通投資者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消協提醒:此行當水深慎入,投資收藏品要積累豐富的鑒賞、評估知識,避免輕信上當。
『二手房』投資有講究
去年4月,想要購房的市民張先生在南崗人和街看好一處『二手房』,為了省下交易費,張先生與房主霍先生沒有通過中介,雙方直接買賣,並先交付1萬元訂金。幾天後,張先生又看好另一處價格更優惠的房產,他隨後找霍先生想要回訂金,但被霍先生拒絕。張先生投訴到消協。消協指出張先生與霍先生的交易方式屬於個人私下交易糾紛,根據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受理消費者投訴規定》,私下交易不在消協調解的范圍之內,只能通過法律訴訟等其他方式討要訂金。據介紹,私下交易發生在『二手』商品、市場裡的情況最為突出。出現糾紛只得依據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約定解決,但實際買賣中消費者常常忽略此環節。消協提醒:按正規交易方式,詳細簽訂合同是最後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