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5日電 資金節約率,在政府采購活動中一直是政府采購部門追求的重要『經濟目標』之一。打開各地的政府采購網站大都可以看到,這些年,政府采購工作捷報頻傳,全國政府采購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可稍加細心察看就不難發現,資金節約率常常成為體現各地政府采購業績的重要指標之一,並作為一項地方的工作政績加以宣傳,更成為衡量集中采購機構操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子。
然而,黑龍江省省級政府采購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采購規模增長了5倍多。但在大幅度增長的同時,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每年的資金節支率或高或低,十分不平衡。
那麼,節支率忽高忽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日前,記者采訪了省政府采購中心主任陳佩鋼,他告訴記者,采購預算的規范和細化,是使節支率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我省是從2001年開始試行編制部門預算的,這也正是政府采購的起步階段。各單位雖然編報了部門預算,但對於政府采購項目預算卻很少或沒有編報,有些單位雖然也編報了采購預算,但因對市場價格掌握的不夠,且有些財務人員對采購項目的產品不甚了解,導致預算編制的不准確,使政府采購初期的節支率較高。而隨著部門預算改革的深化和成熟,預算編制逐漸科學、規范和細化,並且各單位對政府采購的程序、相應產品的信息掌握得也越來越准確,使得部門預算逐步接近市場的平均價格,這必然會使節支率呈下降趨勢。
常規采購項目的政府采購市場逐漸成熟,也使節支率下降。陳佩鋼說,在組織政府采購活動中,一些常規的采購項目,如汽車、家用電器、辦公自動化設備,一般節支率都比較低(大體在1-1.5%之間)。還有一些特殊項目政策性強,如教科書、遠程教育、農機具、特奧會、大冬會、動物疫苗項目等,采購意義重大,特事特辦,但體現不了節支率,或節支率較低。而且,年初編報的采購預算被主管部門砍一刀後,因預算不足也使節支率下降。有些采購單位在年初編報采購預算時,是按照市場價格計算的所需資金。但報到財政主管部門審批時,受財政收支狀況和當年財力影響,一般都是按照一定比例核減一部分經費,這樣,采購預算就會不足,節支率就體現不出來。
陳佩鋼說,政府采購應該注重的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隨著政府采購越來越規范,不應該以節支率判定政府采購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