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2月9日專電 『本金安全,收益高,投資全球』,類似的宣傳口號正闖入中國人的理財生活。隨著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隨之而至,中資銀行的快速跟進也讓更多中國人開始嘗試這一理財新品。
上海浦發銀行高級理財經理、國際金融理財師李智海說,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分為兩類,即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固定收益類的產品相對簡單,本金安全,收益固定,收益率一般都與資金市場的同檔收益率相差不多。
結構性存款在國外很普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也把這種產品帶到中國市場。中國的一批『先行者』成為這類產品的最初購買者。巨大的市場使中資銀行很快跟進,也推出了許多結構性存款產品,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浮動收益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有段時間結構性產品銷售很火暴,甚至有人預言,這類產品將成為一種普及的理財產品。
隨著時間推移,前期售出的產品陸續到期,雖然有些回報豐厚,但也有些不盡如人意,收益是零或負值的情況引發了爭議甚至『投訴』。在這場爭論中,銀行和投資者都顯得『無辜』。對於銀行來說,一種普通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取得合同約定區間的任何收益都是正常的而且是公開的;而有客戶則認為銀行在銷售、宣傳和產品設計上存在問題,甚至有的人懷疑是銀行在故意欺騙客戶。
業內人士指出,浮動收益類產品的運作比較復雜,資金管理人一般要把資金分成兩個部分,大部分是投資固定收益產品,到期後這部分資產的本金加收益可以滿足這種產品的保本或部分保本需求。另一部分用來購買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權,產品的收益就是這部分期權實現的。
產品到期時或持續期間,如果標的證券或貨幣的走勢有利則銀行可獲取收益,這部分收益即用來實現理財合同的浮動收益;如果不利,這部分資金將全部損失,客戶就只能拿到合同約定的本金或部分本金。
李智海認為,通過這種產品的設計原理可以判斷,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是一種『以小搏大』的理財產品,實現合同約定的高收益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如果有人看到收益率在0—25%之間波動,取平均值就認為收益能比儲蓄高,那最後的結果往往會令人大失所望。
浮動收益結構性存款產品被投資者廣泛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如同信托、股票、基金、保險等產品剛推出時,由於購買者不了解也可能出現一個投訴密集的時期。對於投資者來說,要認真考量當初決定購買的理由是否充分,以及這款產品是否適合本人。而當投資者在投資這類產品失敗時,以面對基金、股票等帶來的損失一樣平靜時,就會以更好的心態來審視這種產品。
浮動收益結構性存款也被視為是相當好的理財產品,在市場上漲、下跌、盤整的局面都可以為投資者獲利。這一產品可以跨市場投資,不受資本流動的限制。投資的幣種也不限於美元和人民幣,這些都是目前國內其他理財產品不具備的。
理財專家提醒,投資者購買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應有三重准備:先要對標的金融產品有一定研究,認為能實現較高收益率;相信銀行的產品設計水平,認為銀行的專業人員能為客戶帶來豐厚的收益;想參與有風險的投資也擔心本金安全,打算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碰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