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8日電題:農業大省受困於水,興灌修渠面臨『四難』
水利,被稱為農業的命脈。
作為農業大省和全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黑龍江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近年來致力於從改善農田水利條件入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盡管取得了很多可喜的進展,但是農田水利事業落後的面貌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在現實中主要面臨著基礎薄弱、投資不足、無力管護和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等難題,這些難題制約著農業的發展水平和抗災能力,影響農民增產增收。
基礎差欠賬多 現代農業難施行
據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建民介紹,2003年以來,黑龍江省在國家資金和政策的扶持下,調動各方面力量對農村水利工程進行集中『補課』,取得顯著效果。五年間,各級財政和廣大農民累計投入農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近34億元,投工1.2億個,完成土方4.8億立方米。全省新建小水庫600多座,新建雨水集蓄工程3200多處,新打各類機電井五萬多眼,整修渠道1.2萬公裡,新增灌溉面積800多萬畝。這些建設成果,提昇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標准,改善了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但總體看,與黑龍江省1000多萬公頃耕地面積和脆弱的基礎相比,這些投入和建設成果還遠遠不足。去年9月份,黑龍江省水利廳對全省農村的水利工作現狀進行了一次普查。結果表明,目前這個省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多數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而且當時主要靠農民投勞、就地取材建成,工程標准普遍較低,大部分工程已經進入老化期。尤其是部分水田灌區經過多年運行,骨乾工程嚴重老化,末級渠系更是功能衰退,作用急劇下降。
黑龍江省擁有相對豐富的地表水資源。但是由於缺少控制性工程,這個省現有水庫的調控能力只佔全省水資源總量的不足10%,相當數量的萬畝以上水田灌區和大中型澇區渠系的主體工程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而小型抗旱灌溉基礎設施不僅數量嚴重不足,而且也都面臨著失修、配套率低等問題。
2007年春夏,黑龍江省發生嚴重乾旱,全省1/3的耕地受災,造成大面積減產和絕產。在這場旱災中,糧食主產區綏化市境內大小河流水量較常年減少90%以上,16座大中型水庫可調節水量不足一億立方米,地下水位比歷年同期低0.4米,900多萬畝莊稼毀於旱災。
落後的農田水利工程現狀,使廣大農民仍舊沒有徹底擺脫靠天吃飯的境地,目前已成為黑龍江省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最大制約因素之一。
農民投入乏力 『一事一議』難奏效
農村稅費改革後,興辦包括水利工程在內的農村公用事業需要依靠農民出工出勞的部分,要求通過『一事一議』程序解決。但從黑龍江省的實際效果看,大多數地方的『一事一議』效果並不理想。
黑龍江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分析說,群眾參與投工投勞難的現象制約著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隨著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的取消,農田水利建設需要群眾投工、投勞逐年減少,如在農村飲水工程建設方面,需群眾自籌的部分很難落實,從而影響工程建設進度;二是『一事一議』在有些地方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三是跨鄉、跨村的水利骨乾工程和公益性的工程很難組織實施。四是部分乾部等、靠、要思想嚴重,被動等待上級拿出擺脫困境的辦法。
黑龍江省水利廳的統計說,2001至2002年度這個省出工出勞參加農田水利建設的人數5422萬工,但是到2006至2007年度銳減到1234萬工。
慶安縣豐收鄉副鄉長李文江說,前年開始鄉裡計劃對一段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進行清淤,工程需資金20萬元,完工後可以灌溉1.5萬畝耕地。『調研的時候,農民個個稱好,舉雙手贊成,但是到了集資掏錢和出工的時候,都蔫了。議了兩年,做了兩年工作,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做通。』
李文江說,農民不情願出錢,一方面是觀念問題,認為錢不該由他們來拿;一方面是因為收入低,又需要維持第二年的生產,確實沒有另外的投入能力。
融資渠道不暢 財力不足難作為
據了解,目前黑龍江省大多數地區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仍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資加上農戶的自籌,而通過企業、社會及金融機構等主體進行的其他形式融資尚不多見,投資渠道單一。
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各地區、各市縣之間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比較明顯。由於各地地方政府的投入受當地財政狀況和行政效率的影響,缺乏行之有效的工程建設資金投入機制,農村水利發展緩慢,地區間出現建設水平不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2003年以來,黑龍江省各級財政和廣大農民累計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近34億元,這些資金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相比於實際需求,仍然如杯水車薪。近年來,這個省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參與幫扶新農村建設,去年社會各界力量幫扶的資金共計近三億元,但是這些資金主要用於改善村容村貌、幫扶困難群眾生活、發展畜牧業生產等方面,投入在農田基本建設上的資金也微乎其微。
王建民說,農田水利工程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恆的工程。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目前國家已經具備了基礎設施建設由城市向農村轉移的條件和能力,應當盡快建立穩定的、規范化的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機制。綏化市委書記胡世英說,綏化市目前還有很多地方每眼水井覆蓋4000畝農田,如按每眼井覆蓋400畝的常規灌溉能力計算,扣除地表塘壩、水庫的有限灌溉能力,綏化市至少還要打一萬餘眼抗旱井纔能緩解抗旱用水矛盾。顯然,巨大的投入是農民自己和地方財政無力解決的。
運行成本偏高 現有設施難管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村水利工程建成後,運行維護難已經成為一個共性問題。
隨著農村體制的變革,部分水利工程設施出現建設、管理和使用脫節的現象,有人用、無人管護,或者即使有管護辦法也形同虛設。在這種情況下,水利工程短壽、閑置、流失、老化失修、遭破壞的問題相當突出,使本來就很不景氣的水利事業愈加蕭條冷落。
胡世英說,一些農村水利工程——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電價當前執行的是工業用電價格,導致農村水利工程運行費用高,提高了使用成本,直接影響了農民參與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和使用的積極性。
農村水利工程管護難的另一方面是人力因素。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村大批農民走出土地進城務工,農村留守勞動力減少。在許多勞務輸出多的村屯,已經很難找到管理工程的合適人員。
近年來,黑龍江各地積極探索對農村水利『五小』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通過對新建水利工程實行民營化、開展民辦公助試點等方式,初步建立起政府補助與群眾投工投勞相結合的農村水利建設投入機制。同時,幫助農民組建一批民間用水戶協會,參與灌區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大慶市以『民辦公助』方式建設抗旱保收田,共發展節水灌溉面積74.33萬畝,耗資9908萬元,其中政府投入資金2410萬元,其餘全部為農民出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