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8日電 當今,讓人眼花繚亂的各類高科技電子產品在給人類帶來便捷和快樂的同時,也產生了電子垃圾。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電子垃圾回收點附近的哺乳婦女的母乳中,發現了二-英等致癌物濃度的增高,這將威脅到她們和嬰兒的健康。日復一日增長的電子垃圾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一臺電腦中有超過1000種材料,其中很多材料是劇毒的。由於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產品的淘汰速度也隨之加速。現在國內需報廢的電視機平均每年500萬臺以上,洗衣機約500萬臺,電冰箱約400萬臺,每年將淘汰1500多萬臺廢舊家電。電子垃圾是人類面臨的新問題。這些人們曾經的寵兒被隨意的丟棄或者不正確的回收,它們造成的環境危害並不亞於常規的垃圾。電子垃圾治理成為全社會共同應對的環保新課題。
廢舊電器流向哪裡?
春節前,哈爾濱市市民王先生家用了多年的電視機壞了。上門修理家電的維修工告訴他,這臺電視機已沒有了修理價值,並提議以100元的價格收購這臺廢舊電視機。對電子產品略知一二的王先生知道,廢舊的電子產品如處理不當,將對環境產生極壞的影響。於是他拒絕了。
事後,王先生想找一家正規的廢舊電子產品處理部門。但他打通了環保部門的電話後被告知,到目前為止,哈市及全省范圍內還沒有一家處理電子垃圾的專門機構。幾天後,新的液晶電視買了回來,那臺報廢的電視無處擱放更顯得多餘。情急之下,王先生最後只好以50元的價格將它賣給了另一家家電維修部。
『電子垃圾』回收混亂,管理空白。記者吳樹江攝
在我省,廢舊電子產品最後去向哪裡?1月末,根據知情人的介紹,記者來到了哈市廢舊電子產品相對集中地——道外區二十道街和哈爾濱港務局附近的一家大型二手電子產品大市場進行暗訪。
在二十道街附近,沒走多遠街邊就有一家舊家電銷售部。正當記者在一家舊電視銷售部門前張望時,一名女服務員熱情地跑出來問:『先生,要二手電視?』得到肯定回答後,她將記者讓到了屋內。十幾平方米的平房內,擺滿了舊電視。看了看後,記者表示對這些二手電視都不滿意。女服務員馬上說,在另一處,還有幾臺狀況更好的二手電視可賣。
在談話中,記者了解到,這個門市只是『前店』——銷售部分,她家還有一個『後廠』——將收上來的舊電視進行簡單拆解和修理的地方。每年她家都會收到廢舊電視上百臺。其中大部分有修理價值,而剩下的只有部分元器件可用。沒用的部分,則以廢金屬賣給廢品收購站了。在周邊的幾家二手電視銷售部,記者了解到了相似的情況。
和二十道街周邊相比,在哈爾濱港務局附近的二手電子產品大市場內的門市更集中,電子產品也更齊全,不但有舊電視、舊音響、舊電腦等家用電子產品,還有舊電機等工業用電子產品。雖然門市一家挨著一家,但購買者卻很少,只有幾個人在市場內轉來轉去,找尋他們想要的二手電子產品。記者了解到,這些門市的運作方式與二十道街那家舊電視銷售部的運作方式大同小異,最終被廢棄的電子元器件的去向也基本一致——廢品收購站。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在廢品收購站,電子元器件中能用的部分被再一次利用,無法再利用或沒有利用價值的則被當作垃圾扔掉了。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幾把鑼絲刀、一把鐵錘、一個露天硫酸池,這是星羅棋布於各城市的廢舊電子產品拆解維修點的常見設備。還有一少部分狀況不錯的電子產品被市民或企事業單位轉送給了需要的親朋,但最終也會流到電子維修點和廢品收購站。
據有關部門粗略統計,目前,哈市每年產生電子廢物約近萬噸,全省則近十萬噸。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購進的老家電如今基本已經達到了使用年限。而未來,隨著電子產品的種類日益豐富,人們購進的電子產品數量與日俱增,電子產品的使用年限越來越少,今後,電子廢物的產生量將越來越大。
有毒的垃圾
與電子垃圾的產生量越來越大相比,其危害性更加令人擔懮。
據專家講,電子垃圾的危害性較為嚴重。一般來講,已經廢棄的或者不能再使用的電子產品都屬於電子垃圾。比如:報廢的電視機,淘汰的舊電腦、舊冰箱、微波爐,廢棄的手機等。
比如電視機的顯像管含有易爆性廢物,陰極射線管、印刷電路板上的焊錫和塑料外殼等都是有毒物質。
印刷電路板上含有鉛和鎘。鉛能傷害人的神經系統,而鎘則可能積累在人的腎髒中。它們的作用是緩慢的,只有長時間纔能顯現出來。
汞也是廣泛使用的金屬。平板顯示器(液晶顯示器)、電池、移動電話、開關、傳感器都含有汞。當汞被排入水中後,會轉化成甲基汞。隨後,甲基汞進入食物鏈,經過一級一級的傳遞,最終進入到人體內。
聚氯乙烯(PVC)可以用來作為導線的包裹材料。它是有毒的塑料。燃燒PVC會產生含氯的有毒物質,在一定的燃燒溫度范圍內,它甚至可能產生臭名昭著的致癌物質二-英。
碳粉是復印機和激光打印機的消耗材料,在正常狀態下它是無害的。但是對於拆卸打印機的工人,他們可能吸入過多的碳粉。這會增加他們肺病特別是肺癌的發病率。
隨著電腦的日益普及,它也越來越成為了新的公害。一臺電腦中含有超過1000種材料,其中50%以上的材料是劇毒的,對人體有害。
據環保專家介紹,廢舊電子產品如果拆解不當,會使電器裡的放射性和重金屬元素等泄漏,嚴重污染環境;有的回收者將拆解下來無法利用的廢家電零件直接扔掉或焚燒,也將嚴重污染空氣、土壤和水體;有一些人為了把舊家電中的金、銀、鉑等貴重金屬提煉出來,采用硫酸浸泡、火燒等操作,所產生的大量廢氣、廢水和廢渣又進一步污染了環境。而對於那些完全失去利用價值的電子垃圾,簡單采用傳統的填埋或焚燒方式處理,對環境、土壤的破壞是難以估量的。
據一家權威媒體報道,去年,一機構對浙江臺州生活在電子垃圾回收點附近的20名處於哺乳期的年輕婦女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婦女身體中有更高水平的有毒化學物。在她們分泌的乳汁中還發現了二-英等致癌物濃度的增高,這將威脅到她們嬰兒的健康。該研究還發現,婦女生活在電子垃圾回收點附近時間越長,其體內二-英濃度越高,發生自發性流產的幾率也越高。
規模化處理受制於資金缺乏
『根據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只有用正規軍取代散兵游勇,走規模化、產業化的道路,纔是電子垃圾的正確處理方式。』黑龍江省家電協會的理事長趙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達了他的觀點。
因為電子垃圾的拆解和再利用,是一個投入較大、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現存的家電拆解維修點是根本無法達到的。只有規模化,纔可以降低成本,保證資料來源;只有產業化,有了合理的回收渠道和管理機制,纔可以更好地為生產制造服務。但這一切的前提不僅需要政策的到位,更要有資金的支持。
據了解,此前,我省有關部門曾計劃設立一個大規模電子垃圾處理部門的想法。但是經過調查後,這個計劃被取消了。建立這樣一個部門需要逾億元資金不說,其日常運營資金也是巨大的。同時,由於面臨著散兵游勇——一個個家電維修點的激烈競爭,該部門建立了,也將面臨沒有電子垃圾可處理的無米下炊的窘境。因為,該部門拿不出錢來補給廢舊電子產品的擁有者,而維修點卻可以因成本小而拿出部分資金補給他們。
從管理和成本上講,中國處理回收成本比歐洲和日本低,廢舊家電處理廠通過出售廢舊材料就可以填補回收和修理的成本。但是,從執行上看,建立廢舊家電處理體系缺少資金的支持,很難讓生產商和經銷商自覺地投入。
那麼,資金從何而來?如果由企業全部承擔,對於微利的家電企業來說,最終勢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如果由政府補貼,該如何補貼?有哪些企業可以享受?健全的回收體系如何建立?這些都是困擾著人們的大問題。
據介紹,青島和杭州作為試點城市,在全國率先試行電子垃圾回收後,國家也藉此開始了有關廢舊家電回收利用的運作規劃,在財政方面給予電子垃圾回收企業很大的補貼,如可以用國債建廠、在經營中相當長時間內都實行免稅政策等。這些舉措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正規回收體系的准入門檻,為我國整個制造體系的建立與不斷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上海市廢舊電子電器回收處理暫行規定(草案)》中規定,對已經超過使用期限的家電將進行強制性報廢,政府將給予所有者30?50元/臺的經濟補償。
有專家指出,由於回收體系等許多配套措施不能同步到位,三地的試驗成效並不顯著,同時也存在著資金補貼不到位、補償較低等方面的問題,所設立的專門電子垃圾處理部門運行艱難。經濟狀況不夠理想的我省更難以照搬它們的做法。
專家:對電子垃圾要綜合治理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環保專家認為,廢舊電子產品的數目龐大、其處理技術和資金含量較高、處理配套措施缺乏,所有這些都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協作,纔能使電子垃圾這樣一個被人們忽視的公害得到根本的治理。
他認為,建立一個理想的電子垃圾處理體系應主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要在企業中實施清潔生產,以從源頭減少和控制電子垃圾的污染。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電子垃圾處理經驗表明,必須從源頭著手,從改變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入手,纔能真正避免和解決電子廢物所產生的污染。而開展清潔生產將整體的預防污染的環境保護策略貫穿到產品生產和服務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產品的生態效率。電子行業實施清潔生產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施行綠色電子產品的設計;開展清潔生產技術研究,采用環境無害的原材料;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率;制定產品失效、報廢標准和零部件再使用的標准;加強電子廢物處理技術研究。
其次要建立電子產品生產者(包括進口者)責任,承擔產品全生命周期環境責任。結合制定有關法規和政策,應逐步使電子產品生產廠家(或進口商),承擔從原材料的選擇、使用、產品生產到使用和廢棄後處理的全生命周期的環境責任。電子及家電行業應學習國外管理的經驗,組織產品生產商(或進口商)接受產品返還和處理廢物的責任,承擔返還和處理的費用。如果不能做到自己接受返還和處理的企業(或進口商),可與政府部門共同承擔產品廢棄後收集、處理的費用,組織和支持行業內的循環再生利用產業運作。行業協會應研究收費辦法和標准,采用市場運作的方式和資金管理辦法,使產業持續發展。
再次要組織專業回收公司,支持循環再生利用。應結合實際,成立專門性的電子垃圾管理網和電子垃圾回收網。政府應采取優惠的財政和金融政策(如減免稅)對電子垃圾處理利用企業予以扶持,並可采用項目融資方式,吸引有一定資金、技術水平的企業介入廢舊資源的綜合利用。環保部門對其進行日常監督,電子垃圾處理和再利用企業必須每年提交處理量、利用量、處置量和環境檢測記錄,報告環境績效和影響。
最後要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以控制電子廢物回收利用中的污染。目前,一些電子垃圾的處理、回收和污染控制技術還比較缺乏,相關企業要研究開發高效、低成本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以及污染防治的技術和設備,減少產品在生產、使用和廢棄後對環境的影響,提高產品的綜合利用水平。政府科研部門也應立項支持綜合利用課題的研究。
對電子垃圾的綜合治理纔能起到治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