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9日電 黑龍江省肉牛生產的發展出現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歷程:過去全省『有牛無廠』。肉牛加工企業只能稱得上是屠宰站,深加工能力差,產品檔次低,根本談不到出口,牛肉的商業價值一直無法提高。現在全省『有廠無牛』。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現代化水平的加工企業相繼建成投產,使得全省肉牛加工水平迅速提高;但另一個問題卻『意想不到』地出現:『企業有了,牛又不夠了。』現在全省肉牛加工企業總計30餘家,年加工能力200萬頭以上;其中大規模肉牛加工企業20多家,年加工能力150多萬頭;但是全省年可提供的優質架子牛不足100萬頭。幾乎所有的加工企業現在都吃不飽,大部分企業生產能力不足設計能力的40%。
鏡頭一
家住哈市南崗區的孫老太在超市買了兩公斤皜月牌牛肉,花了64元。孫老太感慨『牛肉太貴了』。超市服務員告訴她,半年來牛肉一直在漲價,聽說很多加工企業沒有牛可宰,今後可能『更貴』。
鏡頭二
哈市某屠宰場,投資200萬建3個屠宰點生產『放心肉』,開業當天宰了70頭牛,一年後生產報單上還是『70頭』。其中兩個屠宰站已經轉行,剩下的一個生產的牛肉早已不是『放心肉』了。一工作人員對記者說:『競爭不過民間的「一把刀」啊,他們的成本低,我們由於屠宰量太小,連屠宰費都掙不出來。』
鏡頭三
某縣投資千萬元建一肉牛加工場,年生產能力10萬頭。籌建前縣長很有把握地說:『牛不成問題!只要有牛經紀人,就有牛。』如今因牛源不足,5條生產線停了3條。負責人苦悶地說:『賠錢也得橕著,黃都黃不起呀!』
黑龍江省肉牛產業怎麼了
黑龍江省飼草飼料資源豐富,農民素有養殖肉牛的傳統,『十五』期間黑龍江省被列為全國肉牛生產優勢區域。全省實施『主輔換位』和發展效益型畜牧業戰略,啟動了東部肉牛產業帶建設,全省肉牛產業有了較快發展。2004年,黑龍江省牛肉人均佔有量8.2千克,在全國排名第10位。到2005年,全省肉牛存欄660萬頭,出欄肉牛359萬頭,分別比2001年增長了64.8%和84%,肉牛出欄數量僅次於河南、河北、山東、吉林,居全國第5位。2005年全省牛肉產量54.1萬噸,居全國第4位,產量較上年同比增長20.4%。
單純看數字,黑龍江省肉牛產業似乎非常樂觀,可是一路采訪下來,無論是畜牧部門負責人、企業負責人還是養牛戶,異口同聲反映的問題是:肉牛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很難滿足加工企業的需要;肉牛產業發展資金不足、牛源短缺、飼養水平下降、比較效益差。近些年,黑龍江省肉牛生產發生了令許多人意想不到的變化:從『有牛無廠』到『有廠無牛』,肉牛生產進入一個令人費解的『拐點』。長此下去,我們『牛將不牛』!
記者從省畜牧獸醫局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全省肉牛存欄500萬頭,同比下降1.6%;出欄400萬頭,同比增長2.2%,但真正能達到加工生產標准的育肥牛不足100萬頭。而黑龍江省設計加工能力1萬頭以上的企業22個,年可加工肉牛近150萬頭;全省肉牛加工企業總計近30家,年加工能力200萬頭左右,缺口顯而易見。因去年肉牛價格偏高,很多牛沒到出欄時間就被宰殺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我們這個肉牛生產大省面臨如此嚴峻的發展問題呢?
『母本工程塌腰』
黑龍江省肉牛生產問題首先出在老『母』上。
據統計,黑龍江省2005年末繁育母牛存欄280.2萬頭;2006年237.1萬頭,一年銳減43萬多頭;現在可繁母牛數量還在下降之中。
肉牛繁育母牛相對於豬、羊、雞等品種而言不僅繁殖率低(單胎)而且生長速度慢,所以飼養母牛的比較利益較低。養一頭豬,從出生到宰殺僅需5-6個月,現在的效益是800-1000元;而一頭肉牛育肥6個月的效益不足600元。繁育母牛18個月後纔能進行配種,配種10個月後纔能生產一胎小牛,比較效益顯而易見。所以近些年,很多農民將母牛當成育肥牛養,宰殺母牛現象嚴重,使繁育母牛數量逐年減少。另外,分而散的飼養方法和飼養理念使許多繁育母牛處在粗放的飼養狀態下,影響了繁育母牛的發展。可繁母牛數量少,無法解決各育肥場架子牛來源,近兩年黑龍江省大多地區依靠山東、河南等地調進,受架子牛價格、疫病、運輸條件等因素的制約,不僅會增加養殖成本,還會帶來養殖風險。
養了四年肉牛的雙城農民李四江算了一筆賬:一頭捨飼的可繁育母牛每年的飼養成本是1400元(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正常產的牛犢5個月後斷奶能賣1900元,利潤500元,按說也還算可以,可因母牛的凍配率不足50%,很多母牛一年到頭就『空懷』了,500元的利潤也不能確保到手,而育肥一頭架子牛能賺500元,誰還願意養母牛?自家的母牛冬天就在外面凍著,家裡有啥就吃啥,一頭母牛產完二三胎就不行了,只能殺而當肉牛賣了。『沒了母牛,還生產啥肉牛?』老李心痛地說。
李四江的鄰居姜奎2007年開始把牛全賣了養豬,他說,養一頭豬4個月出欄可賺800-1000元,一頭牛育肥就要6個月,只能賺500-600元。
省畜牧局副局長王德勝說,黑龍江省可繁母牛減少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飼養水平低,大多數農民嫌捨飼成本高,都采取散養方式。冬天在外面凍著,飼料粗糙,很多母牛都有代謝疾病,繁育能力低下。二是人工授精技術水平低,如果像奶牛那樣有成熟的人工授精技術,肉牛可繁母牛的數量就會有所增加。現在由於肉牛漲價,很多地方都在補欄(育肥),但這些只能治標,要治本必須加強可繁母牛的規模養殖,因為養殖周期和回報周期長、佔用資金量大,所以在起步階段需要政府支持。
『小打小鬧』欠規模
黑龍江省肉牛生產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小打小鬧』欠規模。
目前,黑龍江省肉牛生產多以3-5頭小規模為主,規模化養殖不足45%。肉牛生產分散、生產方式落後。養牛戶一直采用長期『吊架子』(需時兩年半)和短期直線育肥(5-6個月)的飼養方式,達到出欄體重500千克一般需要30到36個月,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長期分散飼養造成防疫成本高、品種改良難、可繁母牛產科疾病多發、各種服務組織功能無法體現、造成架子牛無論是質量和數量都無法滿足市場和加工企業的需求,更別提優質優價了。在飼養上絕大部分肉牛生產農戶都是全放牧形式,有的甚至夜間都不收回來,更談不上喂精料育肥、修建青貯池,利用牧草或玉米秸稈青貯進行飼喂的農戶不足30%。分散飼養肉牛的養殖戶疫病防治意識薄弱,疫苗注射需要在區畜牧局和鄉鎮畜牧站技術人員的動員下纔能開展,絕大部分飼養大戶未進行定期驅蟲,牛胃鼓氣病嚴重,死亡較多,肉牛管理技術性較差。肉牛的分散飼養致使目前全省肉牛凍精配種率僅為60%、肉牛育肥技術推廣和應用的覆蓋面也僅為60%左右。部分偏遠地區在技術推廣上受資金和交通工具的雙重限制,母牛發情後繁育員不能及時進行配種,肉牛繁育仍采用本交配種。
落後的生產經營方式致使這些地區的肉牛生產效益極差。良種良法的規模飼養的牛犢周歲時售價高達1900元,分散落後養殖的只有600-700元,肉牛育肥從3月份開始買牛到12月底前出售,高的每頭可獲純利700-800元,少的只有200-300元,相差一倍還多。而規模化養殖比例較高、基礎設施配備好的地區則截然相反。訥河縣以沿訥莫爾河和嫩江的六合鎮、同義鎮、老萊鎮、二克淺鎮、訥河鎮等肉牛養殖集中的鄉鎮為肉牛基地,重點發展肉牛養殖園區,養殖大戶和養殖產業村屯。全市有肉牛養殖產業村屯12個,養殖園區3個,1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242戶,規模養殖戶的養殖數量佔全市養牛總數的62%。全市針對5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大戶,隨時提供肉牛捨飼育肥技術,加強飼養管理,縮短育肥時間,提高肉牛品質、出欄率和養殖經濟效益使每頭育肥牛純收入達500元以上。畜牧局長付振義說,只有規模化養殖纔能保證科學養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解決「母本工程」及規模飼養問題的同時,還要注意解決優質優價問題。如此,纔能真正給農民帶來效益,提高肉牛質量,走好黑龍江省建設優質肉牛養殖大省之路。』王德勝強調。
產業鏈條『鏈』不緊
黑龍江省肉牛生產的發展歷程是:過去全省『有牛無廠』,本地僅有的加工企業也只能稱得上是屠宰站,深加工能力很差,更談不到出口產品,牛肉的商業價值一直無法提高。2004年以後,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現代化水平的肉牛加工企業相繼建成投產,使得黑龍江省肉牛產業一體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另一個問題卻『意想不到』地出現:『企業有了,牛又不夠了。』現在黑龍江省大規模肉牛加工企業20多家,年加工能力150多萬頭,加上中小規模的總計30餘家,年加工能力200萬頭以上。但是全省優質架子牛不足100萬頭。『大部分企業現生產能力不足設計能力的40%,幾乎所有的加工企業現在都吃不飽。』王德勝副局長有些擔懮地說。
還有一個原因使黑龍江省肉牛生產存在的問題『雪上加霜』:肉牛生產『企業+基地』的產業鏈條連接不緊,全省各地肉牛屠宰市場極不規范,加大了對現有加工企業的傷害。許多地方的『一把刀』騎著摩托走鄉串戶,對誰家有幾頭牛、一個鄉每天需要殺幾頭了解得清清楚楚,加上他的屠宰成本低、肉價便宜,縣鄉兩級市場基本上在『一把刀』手裡掌控。采訪中一位過去的『一把刀』披露,一頭1100斤的牛能注『一挑水』,在加點兒凝固劑,它就不滲水了,宰牛不掙錢,賣注水肉纔掙錢。很多農戶貪圖屠宰費用低就把牛交給了『一把刀』。
北大荒牛業有限公司經理李強說,大的肉牛加工企業把目光盯在大超市、大城市、發達地區和國外,和『一把刀』的競爭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市場艱難,但他們仍奮力前行。他們認為,雖然市場培育的前期成本會很高,但這樣的市場潛力也非常巨大、長期效益非常可觀。最關鍵的是要和基地緊密結合,保障充足的原料供應。北大荒同農墾的12個農場長期保持緊密型穩定的合作關系,但是由於全國肉牛存欄都在減少,肉牛供應仍然不足。北大荒的肉牛加工能力是10萬頭,目前加工只能達到5萬頭,出口僅佔35%,比預先設計的減少了15%,因為加工量小加工成本增高,比較效益減少,現在僅處於微利經營。
賓西牛業有限公司2007年度完成屠宰肉牛4.5萬頭,實現銷售額2億元人民幣。產品出口美國、俄羅斯、中東的約旦、科威特等8個國家。賓縣縣政府為了鼓勵養殖戶與企業建立穩定的訂單供應關系,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每年縣裡為農民解決養牛貸款貼息要250萬元,發展基礎母牛凍配50萬元,「獎勵」鄉鎮100萬元,建牛捨及青貯窖補貼至少要100萬元以上,還有佔地等的減免費用……』賓西牛業和養殖戶長期的緊密合作型關系讓雙方都獲益匪淺。當地有名氣的『牛經紀』武憲軍今年養牛淨賺6萬多元。三寶鄉寶豐村養牛小區養牛大戶劉士國的牛捨裡有200多頭牛,因為嘗到了養牛的甜頭兒,加上縣裡的政策,今年要增加到500頭,省畜牧局綜合處處長陳宏說,全省的肉牛加工企業都吃不飽,但像賓西牛業、北大荒牛業這樣和養殖基地結合緊密的企業維持盈利還沒問題。
看來,鏈條連接不緊,產業化水平低是當前解決黑龍江省肉牛生產加工的首要問題。
加大力度鋪坦途
應該說,做大做強肉牛這一優勢產業,黑龍江省有很多工作要做,有漫長的路要走。
王德勝認為,發展肉牛生產要像扶持乳業那樣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要實施良種補貼政策,加強繁育體系建設。在肉牛品種改良上,堅持用地方品種作母本,用安格斯、西門塔爾、夏洛萊、利木贊等引進品種作父本進行多元雜交,培育適合黑龍江省特點的肉牛合成系。要迅速提高肉牛凍精配種比例,實施肉牛良種補貼政策。要加快規模化繁育母牛養殖場、區、大戶的建設速度,在肉牛基地建設上,鼓勵規模育肥場、小區和大戶的發展,推進肉牛規模化飼養,引導養牛戶由兼營兼業和小規模分散飼養向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方向轉變。應積極促進龍頭企業、經濟組織和養殖基地一體化建設。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養牛戶(場)成立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把分散的養牛戶(場)組織起來有計劃安排生產,統一與龍頭企業簽訂購銷合同和服務合同,建立合理的利益聯接機制。通過組織制度和有效合約對農戶進行約束,在實現自我利益的同時,維護產業整體利益。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和技術培訓力度,全面提昇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市縣兩級專業培訓平臺,加強技術員、繁育員、飼養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盡快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積極推進青貯種植和貯存飼喂技術,提昇肉牛飼養水平。各市、縣、鄉要像抓奶牛青貯一樣,抓好肉牛尤其是繁育母牛的青貯種植、貯存和飼喂,迅速提昇黑龍江省的肉牛飼養水平。
令人欣喜的是,記者采訪中得知,黑龍江省對發展肉牛生產和加工已經開始實施了一套完整的思路和舉措。全省已經開始借鑒奶牛的相關產業政策,開始加大對肉牛的扶持力度。今年黑龍江省將拿出專項資金解決100萬頭繁育母牛的凍精補貼。這是黑龍江省對繁育母牛養殖扶持力度最大的一次。今年黑龍江省將按照省政府《肉牛產業建設規劃》及擬出臺的《關於加快肉牛產業帶建設的意見》要求,爭取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力爭將扶持奶牛生產的政策延伸至肉牛。在推進過程中,要把肉牛良種化及種源基地建設放在首要位置,通過政策扶持,盡快改變肉牛良種化率低、繁育母牛效益低和合格育肥牛供應能力低的問題。要集中項目資金,在肉牛生產重點地區建設多處肉牛良種繁育中心,向周邊地區農戶和養殖企業提供良種母牛、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種源和技術服務。在肉牛基地建設上,鼓勵規模育肥場、小區和大戶的發展,推進肉牛規模化飼養,引導養牛戶由兼營兼業和小規模分散飼養向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方向轉變。全省將重點支持繁育母牛的規模化飼養,對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和大戶新增的繁育母牛給予政策扶持。把科技作為推進肉牛產業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的主導措施來抓,大力推廣規模化生產、標准化飼養等綜合配套技術,盡快改變分散、粗放、落後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建立和完善市縣兩級專業培訓平臺,加強技術員、繁育員、飼養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逐步建立肉牛質量標准體系,提高黑龍江省肉牛業經濟產品價值。全省力爭今年末,基地內肉牛凍配改良比例由目前的60%提高到70%以上,肉牛良種率達到70%以上,為建設效益型肉牛產業奠定堅實基礎。全省將加大標准化飼養技術規范的推廣力度,全面普及捨飼集中育肥技術,不斷提高肉牛的生長速度、飼料報酬和胴體品質,縮短出欄月齡,提高平均胴體重,使收購合格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以上,初步滿足龍頭企業的收購要求和市場消費需求。
省裡的《意見》在各地也已變成實際行動。據悉,目前哈爾濱等地市已經開始籌集專項資金,開始實施『保母工程』。穆棱縣決定,在2007至2008年兩年內,繁改站(點)凍配改良所需凍精由政府出資購進免費提供,對農民凍配改良所產牛犢每頭獎勵50元,農民所飼養的可繁母牛實現免費凍配改良,力爭全市凍配率達到85%以上,讓西門塔爾遍地開『花』……
我們期待著黑龍江省肉牛這一優勢產業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