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流縱橫的三江平原 |
『天府』在人們的印象中,幾乎首先是四川,其次纔是『沃野千裡』、『水旱從人、不知飢饉』。其實『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庫,指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後也用來形容京師或天子的府庫,並非四川的『專用名詞』。
中國歷史上曾有七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而進入21世紀,面對工業文明替代農業文明的大半江山,全球一體化的愈演愈烈,『天府』的概念是否應當轉變,以適應新的生活生產方式?代表新的發展觀念?《中國國家地理》圈點新天府,共列有31個候選地區,對東北邊陲三江平原進行了精致描述,黑龍江佳木斯、雞西成為新天府候選地。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馬學慧撰寫文章對此進行了描述。文章說,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鄰小興安嶺、東至烏蘇裡江,行政區域包括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臺河市和雞西市等所屬的21個縣(市)和哈爾濱市所屬的依蘭縣,境內有52個國有農場和8個森工局。總面積約10.89萬平方公裡,總人口862.5萬人,人口密度約為79人/平方公裡。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裡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衝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這裡雖然緯度較高,年均氣溫1℃-4℃,但夏季溫暖,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熱同季,適於農業(尤其是優質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長。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
烏蘇裡江邊的東方第一哨,是我國迎接太陽昇起的『華夏東極』。饒河、同江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赫哲族的集中居住地。歷史上,三江平原曾經是以狩獵和捕魚為生的滿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依然人煙稀少,沼澤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稱。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後有14萬轉業官兵和45萬知識青年『屯懇戍邊』,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荒蕪景象,纔漸至今日『北大倉』——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年總產量達1500萬噸,商品率更是高達70%!
現在,三江平原環境狀況保持良好,廣大林區、農村和大部分農場的大氣質量均屬清潔級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質良好。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尚有134.7萬公頃,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3個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三江平原的收獲季節最讓人向往,在廣袤的田野上,渠道縱橫、農機轟鳴、稻花飄香、麥浪滾滾,一個個領先全國機械化水平的現代化農場,生機勃勃,忙碌而殷實。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靜、閑適的,冬季有多麼漫長,農閑就有多麼漫長。在這片無數知青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個沿江縣市作為一級口岸面向東北亞開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開始夢想著更美好的未來。
《中國國家地理》報道,下午4點,天已經黑了,建三江最大的賓館前,葡萄串形狀的路燈亮了起來,路上走著從農墾局各單位下班回家的人們。5點起,各個餐館裡擁擠著吃飯喝酒的『食客』,他們的晚餐除了東北特有的熱騰騰的酸菜燉白肉等,還有各種魚類,其中一道用黃瓜絲涼拌的生魚,是烏蘇裡江邊最主要的特色菜。
晚宴持續的時間並不長。7點多,街上除了賣糖葫蘆的、開出租車的、去網吧閑逛的年輕人和陸續走出餐館的人,人跡已十分寥落。到了10點,大的路燈熄滅了,各種聲響消失了,小城完全沈入夢鄉。
貓冬處在三江平原的腹地,佳木斯市建三江農墾區冬天的活動集中在短暫的白晝裡,由於外面的溫度最低可達零下30℃,這些活動也基本上集中在室內。2007年12月7日,司機小王陪我去撫遠縣烏蘇鎮辦事的路上,來回500多公裡看不到多少車輛,讓人難以想象這塊土地上住著上百萬人口。只有在吵吵嚷嚷的飯館裡,在每天都招待朋友的家庭晚宴上,在年輕人旁若無人對著話筒傾訴的網吧裡,在溫暖得幾乎有些熱的賓館店鋪裡,纔能感覺到這個地區的活力。
在烏蘇,小王從冬釣的漁民手中買了兩條鰉鯰魚,回來的路上,他又打電話給農場的朋友,讓對方記著給他留兩塊『殺豬肉』。他還捎上了兩個搭車的農場鄉親,她倆從農墾局的創業農場趕去縣城,給自己和女兒買新衣服。距春節還有兩個月時間,三江平原的人們已經進入過年狀態,備年貨、買新裝、收拾房子而熱熱鬧鬧的春節將從臘月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結束。
嚴寒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鄰小興安嶺、東至烏蘇裡江,總面積約10.89萬平方公裡。它是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裡江的不斷遷移和泛濫所形成的衝積平原,地勢低平,坡度極緩,平原上有20多條主要河流。
因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三江平原可以稱得上中國農業生產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已接近了稻米種植的緯度極限,冬季最冷時比同處一個緯度區域的海洋性氣候國家丹麥等要冷上20多攝氏度。這裡的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暖。冬天最冷時可達零下30℃,年平均氣溫在1℃-4℃。每年在10月末或11月初地表水即開始凍結,形成凍層。冬季降雪量大,積雪最厚時超過40厘米,春季冰雪融化,但因下部有黏土層、亞黏土層和地下凍層,水分不易滲透,加重了地表積水。在冷濕多水的環境中,苔草、小葉樟、沼柳等沼生和濕生植物繁生,蓋度達70%以上。水、土、草交互粘結,致使這裡沼澤遍布,集中連片。
沃土氣候的嚴酷並未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准,三江平原的當地人依照當地的氣候特點,發展出了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
三江平原的土壤主要為沼澤土、白漿土、草甸土、暗棕壤和黑土,土質肥沃。大陸性氣候給了它特別嚴寒的冬季,便補償給了它相對溫暖的夏季:夏天氣溫多在22℃以下,最熱時也會有幾天達到30℃,多年平均降雨量大,達556.2毫米,而且雨熱同季,這些自然條件對於種植一年一熟的玉米、大豆、春麥、水稻等谷物是極佳的環境,尤其適於優質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長。由於晝夜溫差大,生長期長,這裡產的稻谷籽粒飽滿,營養豐富,品質上乘。這幾天在建三江采訪,米飯便是我最心儀的主食。這是農場當年的新米,蒸出飯來松軟油亮,又香又糯,的確是人間美味,比我在北京家中常常買的東北大米還勝一籌,更別提南方兩季、三季稻所產的秈米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三江平原還是荒野茫茫,森林茂密,沼澤遍布的一片荒原。『棒打豹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從1956年開始,在『開發北大荒』的號召下,三江平原經歷了1956-1960、1970-1972、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三次開荒高潮,截至1994年,耕地面積已是1949年的4.65倍。上世紀90年代中期,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將一個黑龍江變成兩個』的開荒目標,這裡又經歷了第四次開荒潮。在這次開荒潮前後,因為有豐沛的水資源,黑龍江還大面積推廣水稻種植,至今三江平原60%左右的農田已被開墾為水稻田。這裡已成為我國稻米主產區之一,沃野千裡,處處農田,每年大米、大豆等糧食總產量達1500萬噸,其中70%作為商品糧輸出,成了聞名遐邇的『北大倉』。
稻農三江平原人少地多,人均佔有的耕地面積,以建三江農墾局為例,達到每人37畝,是全國人均佔有耕地最多的地方。這裡每家最少承包耕地100多畝,最多可到1000多畝。而耕作這樣大面積的土地並不是一件難事,因為當地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幾乎家家都有插秧機、收割機等。像翻地機這類普及程度不很高的機械,則是在需要時租用。每個農場還有農用飛機,在噴灑農藥和化肥的季節,農場會根據各家各戶的申請安排飛行計劃。
45歲的吳洪亮是前進農場七隊的一名農民,他的三口之家擁有200畝水稻田,由他和妻子兩人耕種。兒子剛剛大學畢業,正找工作。吳家住的房子是去年夏天在老房原址上新蓋的,水磨石的地面,一扇朝南的落地玻璃窗是雙層的,下午的太陽曬進來,曬熱了屋裡的空氣,晴朗的白天根本不用燒暖氣。我到他家時,他剛剛結束自己的一套手工活:由於冬天『無事可做』,嘴笨心巧的他照著書上的圖樣,自己做了一套轉角沙發。
作為三江平原上一個標准的農民,他一年的農忙時間加起來也就3個月。每年4月育苗,5月插秧,9月底、10月初收割,然後翻地。最忙的時候大抵是插秧,因為要趕在七八天內完成,為此每年都要僱用短工幫忙,每個人工一天的工資是100多元。由於自家沒有翻地機,每年10月收割後的翻地、備耕工作也是僱人進行的,每畝的付出是30元錢。除此之外的農活,也就是6、7月間的『大田管理』,這項工作則要輕松得多。
大量的耕地使得三江平原地區人力缺乏,上世紀90年代,建三江農墾局對外進行過幾次招商,吸引其他地區的勞動力來這裡租種水田,紮根落戶。到目前為止,這種『外引戶』已佔了當地人口的一半,他們大多來自本省內人多地少的綏化、通河等地,以及吉林、遼寧、內蒙古甚至四川等省區的農民。除此以外,每到農忙時節,還會有大量短工到這裡找活乾。每年春秋兩季,開往這裡的火車都是最擁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