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2日電 在很多老人的記憶裡,元宵節曾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從臘月裡就開始的期盼,在這一天得以全部實現,滾冰、挑燈籠遛大街、『走百病』,這些已悄然淡出人們生活的元宵節活動,都曾是他們過往歲月中,對正月十五最甜美的回憶。以致於在各種節日味道變得越來越淡的今天回想起來,似乎那個時候的元宵纔是個味兒。
今年的元宵夜,我們打開了幾位老人的記憶寶盒——
元宵節吃不上元宵
對於從山東『闖關東』到哈爾濱的老人周玉香來說,正月十五這天玩什麼也許已記不清了,但是對吃什麼的印象卻很清晰。她說,當年在『關裡家』,正月十五根本吃不上元宵,只能接續過年時吃的餃子。她19歲『闖關東』到哈爾濱後,趕上東北淪陷,只能在過年時得到0.5公斤面、油的供應,那時候家裡過『十五』吃的是菜團子,解放後生活好多了,雖然魚肉都是憑票供應,可正月十五時給孩子們均分元宵,也是一件嚴肅重大的事。到了今天,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這元宵好像再也找不回當年那種滋味了。
滾冰滾出健康好運
家住道外區的伊士芳71歲了,談起記憶中的元宵節,興奮得像個孩子。她說,印象最深的就是滾冰,那時家附近有一口轆轤井,冬天人們往來抬水,在路面上滴瀝出了一片小冰堆。附近的孩子們從臘月裡就一直盼著、數著,就等正月十五這一天,跑到冰堆最上方,穿著過年的新衣服在冰面上滾,就是把衣服弄髒了也不會遭到責罵,因為老話兒說這是在滾病,也是在滾運呢,滾去疾病和災禍,滾來好運和幸福。
飯後賞燈『走百病』
在南崗區78歲老人劉玉潔的記憶裡,她還曾經參與過『走百病』的習俗。她說,小時候過正月十五,那陣勢不比年三十晚上小,家家都講究穿上過年時穿的衣服,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幾天吃的,也一定和年三十晚上沒什麼區別。從正月十四開始就有秧歌和花燈了,吃飽了飯,大人孩子都要出門,到鄰居家也好,到外面遛彎兒也好,邊走邊賞燈,走得越遠越好,說是要走掉百病。可惜現在歲數大了,走不動了,能走動的年輕人也逐漸把這個習俗扔了,現在的正月十五就是和家人熱鬧地吃頓團圓飯,然後就各忙各的。
滿族人跳舞慶元宵
在84歲的滿族老人唐忠恕的記憶裡,滿族過正月十五的習俗跟漢族基本一樣,但滿族人在冬季也不忘從事自己民族特有的體育活動,像『踢行頭』、『搶兵』等等,而這些往往也都融到了正月十五的活動中。滿族人還有專門在元宵節時跳的舞蹈,叫做『笊籬姑姑舞』,孩子們用柳枝紮成一個頭簪彩花、身披紅襖、以笊籬為頭面的女人形象,這就是『笊籬姑姑』了,然後男女老少圍著它唱歌跳舞,歌詞很長,基本就是圍繞著『笊籬姑姑下山來,十五、十六看燈來』的歌詞來一唱一答,十分有趣。
錫伯族人玩『抹黑』
而對於居住在哈爾濱市的1000多名錫伯族人來說,他們的正月十五有自己民族的獨特習俗——『抹黑』。錫伯族老人和生林說,錫伯族和漢族一樣過元宵節,但他們還有後續,就是在正月十六過抹黑節。因為傳說正月十六日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事先准備好的鍋底灰抹到彼此的臉上,連老年人也不能幸免。臉上的灰是越多越好,然後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歡度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