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最大"馬市"見證哈埠歷史 記者探訪"清河灣"棚戶區
2008-02-25 06:42:55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王世義 王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5日電 『清河灣』棚戶區,被市政府列入今年拆遷改造計劃的消息傳出後,居住在棚戶區裡的5000多戶居民歡欣鼓舞,大家奔走相告:『終於盼到了這一天』。在這片道裡最大的棚戶區拆遷之前,記者探訪到『清河灣』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

  東河溝曾流清澈泉水

  『清河灣』棚戶區位於道裡區顧鄉屯,滿語叫『京族屯』。歷史上有兩條河溝穿越這片棚戶區,一條是西河溝,源頭起源於平房區,流經道裡區然後匯入松花江;另一條叫東河溝,源頭就在『清河灣』棚戶區內,清澈的泉水曾源源不斷地從東河溝流出。

  為探訪這條泉水河,記者在新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佟蘇艷的幫助下,找到了今年71歲的老住戶張玉珍老人,老人住在一個低矮的平房裡,一進房門,屋裡地面比街道低一些,家裡有3口人,母親今年99歲,兒子今年49歲。據張大娘介紹,她在棚戶區裡居住了40多年,當年她從兆麟街的娘家嫁到這裡時,東河溝就從她家門前流過,河溝裡的水是從泉眼裡冒出來的,特別清澈,一眼就能看到底,能看到鯽魚、白魚在水中游動,年輕人在河裡捉到的魚最大的有半斤重,附近的居民吃水做飯就是從這條河裡取水,泉水喝到嘴裡感覺有點甜。

  張大娘指著房前的小道說:『過去這裡是河邊,後來隨著住戶增多,泉眼逐漸被殘土垃圾填死了,居民開始改用自來水做飯,以後河溝裡就再沒見過清水流過。』

  哈市早期最大『馬市』

  提起『馬市』,老哈爾濱人都知道,就是指『清河灣』這片棚戶區。當年這裡居民住戶比較少,大車店相對較多,河溝兩岸開闢為賣馬的交易場所,哈爾濱周邊買馬的農民都到這裡來選購,生意十分紅火,史稱『馬市』。

  據當地老人介紹,『馬市』形成較早,哈爾濱開埠時就存在了,因為這裡地理環境好,河裡有清水,一眼看不到邊的大地長滿了茂盛的荒草,牛馬牽到這裡交易時渴了有水喝,餓了吃草,由於地理環境十分優越,『馬市』規模也越來越大,前後延續幾十年。隨著馬市的繁榮,居民住戶也逐漸增多。解放後,這裡成立了人民公社,被政府命名為幸福公社,解放初期,『馬市』還存在,只不過規模沒有以前大,集中到河溝以西的場地,隨著人民公社合作化的實施,『馬市』正式退出『清河灣』,成為外地移民的居住區。

  據講,在這裡居住的老戶大部分是闖關東的移民,來到這裡後跑馬佔荒,邊居住邊種地,為防寒房屋蓋得普遍低矮,養的雞常常飛到房頂上曬太陽。後來這裡又成了外來務工人員的暫住地,房屋的密度也增加了,見縫插針建棚廈,形成了一條條汽車進不去、病人抬不出來的九曲十八彎的小胡同。這裡的居民都期盼早日拆遷改造。

  獅子樓是『紅色遺址』

  走進棚戶區,在天合街可看到一座與眾不同的二層樓,其牆外的立體花紋清晰可見,樓房的設計造型與臨近的房屋大不一樣,帶有歐式風格。兩年前一場大火將房蓋燒塌架後,至今這座樓的房蓋還敞開著,四周的牆壁仍然完好。據附近老住戶李振鐸老人講,建造這座樓時,大門兩側的牆垛上有兩只獅子雕塑,文革期間被人砸掉了,獅子樓的叫法就是從這獅子雕塑得來的。

  據當地知情的老人介紹,獅子樓是由俄羅斯人建造的,歷史悠久,當年在方圓幾裡地之內是數一數二的樓房,不僅造型獨特,而且兩個大獅子蹲在門樓頂上很神氣。獅子樓建成後由俄羅斯人在裡面經營百貨。1937年,革命老前輩宋任窮曾把獅子樓作為地下工作點。解放後,獅子樓改為雜貨店,一直都是棚戶區居民的購物場所,改革開放後隨著大商場增多,獅子樓關門了。據天合社區乾部林雨介紹,2006年秋天,曾有一名臺灣游客特意來哈爾濱參觀這座獅子樓。當地居民希望,作為歷史的見證,棚戶區拆遷時能保留下獅子樓。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