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馬市』『獅子樓』見證顧鄉屯百年歷史
2008-02-25 13:56:3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王世義 姜雪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5日電 日前,哈爾濱市政府新一輪棚戶區改造工程正式啟動,三年之內,棚戶區將在三環路以內主城區逐漸消失,這是一項利在當前、造福於民的重大戰略舉措,將惠及全市8萬餘戶居民。

  盡管棚戶區留給人們的記憶是破舊、髒亂。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許更情願趕緊忘掉棚戶區,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棚戶區記憶的城市是不真實的,因為它見證了這個城市的發展變化。這種變化,是讓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的變化,是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帶來的變化。

  棚戶區將成歷史,棚戶區將成記憶。回憶棚戶區的往事,更讓我們感慨今天城市發展的迅速。為此,本報推出『探訪最後的棚戶區』系列報道,記錄下那些棚戶區的故事,記錄下那些歷史。

  西河溝曾經清水汩汩

  『清河灣』棚戶區位於道裡區顧鄉屯西河溝地區,滿語稱這裡為『京族屯』。歷史上有兩條河溝穿越這片棚戶區,一條是西河溝,源頭起源於平房區,流經道裡區然後匯入何家溝,注入松花江;另一條叫東河溝,源頭就在『清河灣』棚戶區內,現已被填平不復存在。

  為探訪這片棚戶區的歷史,21日,記者來到了棚戶區老住戶張玉珍大娘的家中。張玉珍今年71歲,據張大娘介紹,她已在棚戶區裡居住了40多年,當年她嫁到這裡時,這裡還沒有幾戶人家,現在已有幾百戶了。

  張大娘告訴記者,30多年前,東、西河溝都是水清魚美的小河,尤其是東河溝,就從她家門前流過,河溝裡是一連串的泉眼,水從泉眼汩汩冒出,特別的清涼,泉水喝到嘴裡感覺有點甜,附近居民吃水做飯都是從這裡取水。孩子們夏天都到水裡游泳、洗澡,還常能抓到鯽魚、白魚,最大的鯽魚足有半斤重。

  張大娘指著房前的小道兒說:『過去這裡就是河邊,後來隨著住戶增多,居民開始改用自來水做飯,泉眼逐漸被殘土垃圾填死,東河溝就乾了。

  聽說棚戶區就要動遷,今後這一地區將被命名為『清河灣』,張大娘非常高興地說:『早就盼著這一天了,我不僅盼著早日住上新房,也盼著政府能把西河溝治理好,讓「清河灣」再清起來。』

  興旺的『馬市』輻射東北三省

  據棚戶區老人講,西河溝一帶曾是哈爾濱最早的馬市,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粗具規模。那時大批來自內蒙古高原的馬販聚集這裡,自發的騾馬交易形成了當時東北三省最大的馬市。

  據當地的老人介紹,馬市之所以在這裡形成,是因為這裡河水清澈,荒草茂盛,還有一眼看不到邊的荒地。由於地理環境優越,馬市規模也越來越大,前後延續幾十年,直到解放初期。隨著馬市的繁榮,這裡逐漸成為外來移民的居住區。如今,棚戶區門前的埃德蒙頓路已成為省內最大汽車銷售一條街。從馬市到車市,日漸喧囂的喇叭聲取代了清脆悅耳的馬蹄聲聲,歷史發展進步的印跡在當地一些上年紀的居民眼中依然清晰。

  據了解,為防寒省磚,這裡的房屋普遍建得低矮,居民養的雞常常飛到房頂上曬太陽,成為棚戶區的一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居民見縫插針建起棚廈,房屋密度越來越大,形成了一條條汽車進不去、九曲十八彎的小胡同。伴隨身邊的火災陷患讓這裡的居民期盼早日拆遷改造。

  『獅子樓』做過共產黨聯絡站

  提起『獅子樓』,這可是『清河灣』棚戶區內無人不知的老字號。『獅子樓』是位於天合街上的一座二層老建築,這座樓的設計造型與臨近的房屋大不一樣,帶有明顯的歐式風格,外牆上裝飾有豐富的立體紋飾,精致典雅。據傳此樓最早為俄羅斯人所建的百貨商店,建造時間應在上個世紀初,具體年份已不可考。

  據附近老住戶、72歲的李振鐸老人講,這座樓正門屋檐上曾有兩只獅子雕塑,體格威武,非常神氣,『獅子樓』也因此得名,可惜『文革』期間兩只獅子被砸掉了,至今也沒恢復。李振鐸說,『獅子樓』一直是當地的『地標』,日滿時期曾是中共地下黨的聯絡站,老一輩革命家宋任窮當年曾把這裡作為地下工作點。解放後,『獅子樓』由中國人接手,改為雜貨店,一直都是棚戶區居民唯一的購物場所。兩年前,一場大火將『獅子樓』房蓋燒塌架,至今仍未修復,現在這座樓也只剩下四面牆壁。

  如今,飽經歲月滄桑的『獅子樓』比這裡絕大多數居民的年齡都要大,許多當地老住戶希望政府在拆遷改造中,能把『獅子樓』保留下來,以承載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