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氏墓塔。
|
|
|
塔前祭奠廳門框上精美的雕刻。
東北網2月26日電 在哈爾濱市區橫貫東西的主乾道——南崗區大直街上,即東大直街157號,有一處非常獨特的建築景觀,屬市級I類保護建築,但既非商市、辦公用房,亦非民居、教堂,而是一座灰色墓塔。該塔始建於1923年,塔高超過三層樓房,塔身為六邊形,有六節七檐八角,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民間建築『六合塔』造型風格;塔上各種卷雲花飾、飛禽走獸,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雖歷經80餘年風雨,仍清晰可見。這樣一座造型奇特的非北方墓碑風格的墓塔建築,不僅在哈爾濱獨一無二,就是全省范圍內,也絕無僅有。每至年節,人們還會發現,塔前的祭祀廳裡,總會有祭奠者……
那時年月,擁有怎樣的高官厚祿方能建立如此厚葬禮遇?墓中所葬又為何人?為何將墓地建於繁華街市?墓塔主人的後裔現在何處?記者帶著種種疑問開始尋訪,沒想到,一部真實的家族『闖關東』興衰史,也在眼前豁然展開!
尋墓塔後裔解謎團
記者多方打聽相關部門尋找墓塔主人的後裔,都無結果,於是開始遍查有關墓塔的資料,竟然驚喜地發現了這篇發表於2002年的文章:
『近年省市有關新聞媒體多次報道大直街墓塔,因年事久遠,不免有失實之處,同時也引起世人的一些猜測……作為墓中人的後裔,現就所知略述如下……』
落款署名是『哈市某機電開關廠張國治』。
文章中所述只說建塔者張庭昇(又名張景南)是他的太爺,墓葬中人張孔氏是自己的祖太奶,即張庭昇的母親。張庭昇是當時哈爾濱四大家族之一,是富甲一方的大資本家。其直系的子女後裔現都在哪裡?這些文章中並沒有披露,只是介紹了有關墓塔的基本情況及張庭昇的一些背景。
掛114查詢到開關廠電話,可一直沒人接。幾次三番後終於找到張國治的弟弟張國強。
原來,張國強現在是這個工廠的廠長,哥哥張國治現已退休。三弟張國恆現在也在廠裡工作。
盡管對『罩』在那樣一個背景下的家庭有許多想象,但到了張國治的家,記者還是頗有些吃驚:40多平方米的破舊房間裡,擠著七口之家,已經年屆70的張國治老兩口,是和兩個均已成家的兒子住在一起。
更讓記者吃驚的是,張國治拿出了幾本裝訂好的手寫筆記,是根據老輩人的講述整理下來的家族譜和家族史。記者看到,張氏家譜裡已經收錄了數十餘人,被記錄的人都有簡歷。老人說寫了有4萬字了,因為自己心髒不好,這幾年只好停了下來。
通過張國治的介紹,記者終於理清張氏家族的脈絡。張國治這一支是祖太奶的四兒子,而張庭昇是老太太的五兒子,他先後娶了4房姨太太,共有仨兒倆女,其中的大兒子『過繼』給了自己的二哥,在農村務農;二兒子參加了當時的東北軍;老三大學畢業去了新疆工作,退休後居住在北京。張庭昇的一個女兒嫁給了當時著名的大德堂藥店家,另一個就不清楚了。而再往下的分支後代,老人只說在北京工作的老三有一兒一女,但也沒什麼聯系。其他的分支後代現在大都說不太清楚了。
一部典型的『闖關東』家族興衰史
顯然,曾經的大資本家張庭昇並沒有給後代留下任何可供炫耀的財產,其後人大多是勤懇本分的普通人。而張氏家族的發展史,卻是一部典型的『闖關東』史實。據說,央視剛剛熱播的電視劇《闖關東》的編劇曾遍訪當年闖關東的後人,如果當時能找到張國治,一定收獲不小。
張國治介紹,張家祖籍山東壽光縣,清光緒年間祖太爺與祖太奶逃荒到東北,落戶於阿城黑牛窩堡(現在阿城永源一帶),兩位老人步行數千裡,肩挑幾個孩子『闖關東』,路上還丟了一個。祖太爺是一位出色的車老板,當年在阿城一帶遠近聞名,每年冬天,鹽商去營口運鹽,都願意僱他跟車。
修建中東鐵路時,張家舉家遷居哈爾濱,住在上號(現在的香坊區一帶)。老人的小兒子張庭昇自幼聰穎好學,念了私塾,又學會了俄語,頭腦靈活,先當郎中,後當翻譯並經商,開始就像現在的『包工頭』一樣組織人馬,搞起了運輸,給建大石頭房子(即現在的哈爾濱鐵路局)拉石頭,掘到『第一桶金』。而當時的祖太爺認為棄農經商是不務正業,看不慣小兒子做買賣,遂領著其他兒孫去了拜泉縣農村終老一生。
中東鐵路修建時期,俄商貿易紅火,發家致富的張庭昇在哈埠置地蓋樓,現東大直街157號院內的三層歐式樓房便是其中之一。據說遼陽街至大成街、民益街到大直街的方形地帶,當時全部是其名下私產。他還先後開辦了第一舞臺、大舞臺、評劇院、大昌隆商場、金店、銀號,並在外縣開辦了酒廠、糧油加工廠等,成為上個世紀初哈埠有名的財主,堪稱哈爾濱第一代民族工商業者。但也生活奢靡,不僅娶了4房姨太,還大量收集古玩。張國治依稀記得,當時自己的爺爺曾經給張庭昇家當了一段時間的管家,因為實在看不慣這種三妻六妾、紙醉金迷的生活,最終還是回到了鄉下。
史料記載,發了財的張庭昇也做了不少善事,修建文廟、極樂寺等都有他的捐款,文廟石碑上還刻有他的名字。據說張的捐款約佔整個投資的1/3,足見其富甲狀況。
哈爾濱解放時,張庭昇家產被全部沒收。張家舉家遷至現在的國民街一個四五十平方米的小房子裡,妻妾四散。張庭昇於1947年去世,時年77歲,被安葬於極樂寺墓地(現哈爾濱游樂園),後來被遷至皇山。但由於匆忙,當時只立了個木碑,現在連墳址都找不到了。
張氏墓塔見證哈埠歷史
張國治的家其實離這個墓塔很近,車拐了兩個彎就到了東大直街上。墓塔周圍已經是高樓林立,三層樓的省眼科醫院其實就是張家當時的住宅,凹進去的這個院落旁,赫然矗立的墓塔基本與住宅齊高。都已年過六旬的張氏兄弟仨人跨過保護圍欄,紛紛給記者指點塔上的雕飾。
張氏墓塔選址很特別,就葬於其住宅院內。張國治說,是防日後不肖子孫變賣祖業。墓塔從1923年修建到1925年竣工,歷時三年,全部為青石所建,石頭都是從賓縣石砬子所采。當時請了哈爾濱最有名的能工巧匠修建,墓塔外面精美的圖案都是南方藝人雕刻。
張氏兄弟說,原來塔前建有漢白玉石幢兩座,石凳四個,石桌兩張,供祭禮用,還栽種了四株鑽天楊,修有養魚池,現已蕩然無存。據說,墓中老人頭戴腦包玉九連環,口含明珠,手握金錁子,腳蹬金元寶,隨葬品還有名貴玉器及金銀器皿等。
張國強告訴記者,塔前的祭祀廳總有不知名的人來祭奠,還有流浪人住在裡面,他多次焊接鐵門,都被拆卸壞了。春天來了,他們兄弟還要來打掃清理垃圾,不管怎麼說,這是自己的祖親墓地。
張國治介紹,祖太奶張孔氏1922年去世,享年95歲。時運鴻昇的張庭昇為母親舉辦了隆重的葬禮,發送一百天,開一百天粥棚。當時的『東北王』張作霖特派張作相前來吊唁,當時成為哈埠的一大新聞。張家與張作霖關系密切,張作霖每到哈爾濱必到他家做客。後來,張學良在107辦公(現中山路和平?賓館)時,也經常出入張家,與張國治的姑奶關系甚好,他們經常一起騎馬打槍打麻將。這個姑奶已經於1994年去世,享年94歲。
塔身刻有碑文,但字跡很難辨認,據說是極樂寺首任方丈虛法師所題。問及張氏家族對後人的影響,張國治的一句話說的很深刻,他說:『歷史就是這樣有興有衰,一個家族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