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說明】原捷克領事館建築舊貌 |
||
|
||
【圖片說明】原捷克領事館建築新顏 |
||
|
||
【圖片說明】 原德國領事館建築舊貌 |
||
|
||
【圖片說明】 原德國領事館建築新顏 |
||
|
||
【圖片說明】 原意大利領事館建築舊貌 |
||
|
||
【圖片說明】 原意大利領事館建築新顏 |
||
|
||
【圖片說明】 原英國領事館建築舊貌 |
||
|
||
【圖片說明】 原英國領事館建築新顏 |
||
|
||
【圖片說明】 原丹麥領事館建築舊貌 |
||
|
||
【圖片說明】 原法國領事館建築舊貌 |
||
|
||
【圖片說明】 原俄羅斯領事館建築新顏 |
||
|
||
【圖片說明】 原美國領事館建築新顏 |
東北網2月27日訊 日前,記者在哈爾濱市南崗區政協了解到,區政協委員宋琦明的一項題為《關於恢復保護建築原貌的建議》的提案,已引起有關部門關注。宋琦明告訴記者,位於吉林街的原捷克領事館建築,現被『燒烤涮』等小店所佔據,本是二類保護建築,卻被丑陋的牌匾訂得千瘡百孔,建築後部也淪為他人的暫居所,歷史與文化的痕跡被如此『侵佔』,令人觸目驚心。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關注此事,修繕該建築,恢復其應有的文化與歷史價值。
記者在位於南崗區吉林街52號的原捷克領事館建築舊址看到,該建築上掛著幾個牌匾。據附近居民介紹,這裡經常被出租、出兌,今天是『燒烤店』,明天又變成『小吃店』,每換一次牌匾都對外牆造成一次損害。
美麗建築陪伴老城回憶
在南崗區復華三道街54歲的趙玲指點下,記者來到位於耀景街的前蘇聯總領事館建築舊址。記者看到,這裡鐵門緊閉,從外向裡看時,建築外立面由於長期未修繕顯得很舊,一片牆壁上有一條明顯的裂隙,一個帶門陽臺的木制欄杆已損壞,陽臺下面堆滿了雜物。與原捷克領事館建築舊址一樣,門房前被一家火鍋店的牌匾擋住了大半。
趙玲告訴記者,聽家裡的老人說,這座建築建於1924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她幾乎每天都和小伙伴一起到這個大院裡玩,當時的領事住在後面的樓裡,所以前面的大院是開放的。這裡種著大量的櫻桃樹、沙果樹、『臭李子』樹、丁香樹等,春夏之季老榆樹上還有孩子們喜歡的『榆樹錢兒』……她希望能讓這座已長期閑置的老建築復舊如初,成為城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20家領事館『遺失』三成
哈爾濱市政府專家諮詢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哈工大建築學院副院長徐蘇寧教授,曾經在撰寫的《哈爾濱城市建築大事記(1896?1949年)》中,首次對哈市領事館建築進行了全面回顧。
據徐教授介紹,20世紀初至上半葉,曾有約20個國家先後在哈爾濱設立過領事館、總領事館,包括獨立的、合用的和多次搬家的,約有十六七個領事館建築,其中絕大部分在南崗區。第一個領事館是1907年1月14日在南崗區吉林街18號建成的俄國總領事館。其後,美國、日本、法國、西班牙、英國等紛紛在本埠設立領事館或總領事館。目前,其中一些在歷史的流轉中被拆遷或損毀,現存的僅有十一二個。
徐教授說,這些領事館建築與當時的哈爾濱整體建築風格一致,世界各種思潮的建築文化在這裡均有體現。
對由於各種原因而『遺失』的領事館建築,徐蘇寧教授最為遺憾的有兩個。一是1907年2月5日在現南崗區花園小學校建成的原日本總領事館,該領事館曾與當時的日本憲兵隊共用,地下還設有牢房,具有這樣功能的領事館建築並不多,極具歷史研究價值。二是曾建於現哈工大院內的原荷蘭領事館,它是典型的北歐建築,是當時建築藝術中的代表性精品。
原丹麥領事館將成博物館
針對領事館建築,徐蘇寧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保護性建議。他認為,一是要將所有的領事館建築都列入保護建築,掛牌保護;二是對這些建築進行專項開發利用,如修繕開發成專項旅游等。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各界人士對代表著城市發展歷程和文化特色的領事館建築的建議,已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目前,南崗區已完成了區域內10個領事館建築舊址的調查摸底,其中包括前蘇聯領事館、原俄羅斯領事館(兩個)、原意大利領事館(兩個)、原英國領事館、原日本領事館、原德國領事館、原美國領事館和原捷克領事館。
據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有關專家講,規劃部門已將領事館建築專項保護利用規劃列入2006年—2008年名城保護整體規劃,將由相關部門分期、分批具體實施。目前,原丹麥領事館建築———位於道裡區田地街的現市文聯辦公樓,即將被開發保護利用。這裡將被全力打造為哈市與友好城市交流的博物館,這也是哈市首個由領事館建築開發利用而成的博物館。
多元文化傳承城市文脈
幾乎每一座領事館建築的背後,都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了解,坐落在南崗區紅軍街85號的『龍門大廈貴賓樓』為一類保護建築,曾為原俄國總領事館。該建築始建於1901年,1903年建成,磚木結構屬『新藝術』建築風格,始建時被稱為『中東鐵路賓館』。1936年,這裡被改稱為『大和旅館』,1968年成為哈鐵局招待所。日俄戰爭時,這裡臨時被闢為傷兵醫院;1907年,這裡成為俄國軍官俱樂部,俗稱『戈比旦樂園』,後改為俄國總領事館。1937年,這裡改為接待軍政要員的『大和旅店』。解放後,這裡是接待前蘇聯專家的專家樓。1968年,成為哈爾濱鐵路醫院,後又改為鐵路招待所。
俄羅斯前駐華大使羅高壽,1924年曾隨父親、前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到哈,在南崗區耀景街22號總領事館裡,精美的建築與濃郁錯落的喬木、灌木以及如茵的綠地相映成趣,讓他度過了難忘的童年。
徐教授稱,雖然當時領事館的設立主要是為了保護所屬國的僑民,但也為哈爾濱這座城市帶來了多元化的文化、飲食、民俗,以及商業貿易資本。這些讓哈爾濱在最初的50年城市發展史中,迅速發展成為國際化都市,讓世界矚目。
今天我們提出保護領事館建築,不是懷念那段殖民歷史,而是為後人留下一筆財富:我們的城市曾有過輝煌、豐富的文化。
20世紀初,哈爾濱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接納了各國僑民,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都市,當時曾有幾萬名各國僑民在此居住,帶來了歐式的建築、藝術、生活習俗等,有約20個國家先後在哈設領事館,這些歷史與文化的標志性建築今何在?有關專家及政協委員紛紛呼吁保護領事館建築———
城市的歷史由多種標志性元素組成。對於哈爾濱來說,這座城市身上兼具的洋氣、大方、開放獨特韻味,與城市初期的僑民文化有很大關聯,而流傳下來的領事館建築文化,更是一種無聲和凝固的樂章,是這座城市雛形期發展中的標志性元素。隨著哈爾濱市領事館保護規劃的實施啟動,這些沈封的人類建築文化寶藏必將散發出神秘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