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圖為『城隍廟監院』的後人李同生講述往事。
東北網2月29日訊 哈爾濱市道外區『濱江棚戶區』———佔地22萬多平方米、一片低矮破舊的大雜院,此前從未引來這麼多關注的目光。太古十五道街『金泉浴池』老板李同生說,從1956年到現在,他親眼見證了這片棚戶區的壯大和日益敗落,光盼著拆遷就快10年了。這位『城隍廟幫辦』的後人,手裡攥著這片棚戶區的『歷史』,心裡還藏著一些秘密。
據《道外區志》記載:傅家甸城隍廟建於1918年,廟址在現道外區太古十五道街。『金泉浴池』門臉後身就是城隍廟的遺址,只可惜歷經多年,那廟已不剩什麼痕跡了。據李同生講,城隍廟開門時,他的大爺李本耀是『城隍廟幫辦』,相當於第二負責人。這座『城隍廟』是當地最早的建築,當年香火極盛,曾有10餘位道士居住。
據李同生講,當年『城隍廟』裡的出家人,多數是『闖關東』來的窮人。他大爺李本耀膝下無子嗣,1956年把他從山東老家帶來,算是過繼。那時,『城隍廟』已不再熱鬧,周圍也添了不少民房。李同生翻出了珍藏的老照片、李本耀手寫的《自傳》、『城隍廟』出家人名冊、當年(民國三十五年)的《大眾白話報》等。從這些珍貴資料中,記者得知,當年是李本耀和師兄任本榮等募集資金建起了『城隍廟』,任本榮是首任『監院』,1931年,因不肯加入偽滿道教協會被迫解散。解放後,新政府將任本榮和李本耀請回城隍廟。任本榮去世後,李本耀由『幫辦』出任最後一任『監院』。解放後,李本耀獲得了諸多殊榮,歷任第二、三屆省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屆市人大代表。
當地與『城隍廟』齊名的就是『青磚大院』———增順街16號院。83歲的王天介老人說,1931年,6歲的他跟爺爺從山東老家逃荒到了哈爾濱,在『青磚大院』裡一住就是77年。那時,江心就在現道外區大新街位置,從『青磚大院』出門就能看見江。後來『闖關東』的、逃荒的人越來越多,當年經商的房東劉老板一家不知所終,『青磚大院』也逐漸被棚戶包圍。現在仍被稱作『青磚大院』的這片棚戶區,早沒有了老人們記憶中的氣派,曾經4米多高的門洞,個稍高點的人就得低頭走過,院裡院外破敗不堪。
這片棚戶的居民們說,『城隍廟』、『青磚大院』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他們盼的是早日在這片土地上見到高樓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