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穿衣有『道』反映出你環境保護的態度
2008-03-02 08:31:1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薛明 賈大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日訊 提到『穿衣有道』,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是探討如何把衣服穿得漂亮、時尚,而這篇報道關心的是,我們如何在對待衣著、對待衣物做出有道德的選擇。從穿衣這一生活常態中,反襯出我們對自身生活習慣而引起的環境問題,抱有足夠重視的時尚態度。其實,僅從我們所穿的衣物來看,與環保這一全球人類的共同主題也有著緊密聯系。據科技部統計顯示,全國每年有2500萬人每人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節能約6.25萬噸標准煤,減排二氧化碳16萬噸。

  商標未摘的『過時』衣服

  時尚的浪潮,總是不休不憩地翻滾著。在這股浪潮的衝擊下,在無數商家精力包裝出來的時尚生活方式以及概念下,人們的消費方式已經無從談起理性。為了采寫報道,記者隨機訪問了一些在35歲以下的年輕人,是否盲目采購過衣服和是否了解衣服上過度的消費一樣造成環境壓力時,被訪的人中有八成以上人承認自己常買些並不適合的服裝,而九成人對穿衣與環保並未建立起有機聯系。

  剛剛參加工作的小孫是個時尚女孩,對她來說,最大的愛好就逛街加購物了。當然購物的最主要開支,就是來自於服裝方面的消費。她說,如果粗略的估算,按一個月買5件衣服來計算,每年下來買60件衣服,應該沒有問題。小孫平日提起看時尚雜志,看到新款的服裝發布,就會莫名的興奮,佔有欲刺激著她的消費欲。每到換季時是一次大采購,平日零散的小采購,讓她有限的收入幾乎全部投入其中,平時還要父母、男友『接濟』一些。她承認,自己在衣服上的消費有些瘋狂,這幾年她扔掉或送人了許多簇新的衣服,有的幾乎沒有穿過,甚至有的連商標都沒有摘掉。她給出的理由是,『難以配搭』其他衣服和『不再喜歡』,還包括『忘記買了這件衣服』、『潮流已過』、『趕不及穿』。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像小孫這樣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愛打扮的不僅是女人,男人在服裝方面的投入也在逐步增長。

  服裝方面的過度消費,以及給環境帶來的壓力,已經是個世界問題。在香港,香港『地球之友』推動『舊衣回收』活動多年,卻發現在回收的舊衣中,平均有5%至10%的舊衣,上面還掛著價錢或牌子名稱的『吊牌』﹔意味著這些衣服從未穿過就給丟棄。該會以香港在2003年共回收近2290萬件舊衣物來推算,其中可能多達115萬至229萬件是新衣服。

  在英國有人發起了『戒買』行動,倡導購買成衣上癮的人們停止購買任何衣物一年。認真打理現有的衣物,做到『衣盡其用』。操作的一年當中,絕大多數人不但省掉了一筆不菲的花費,而且也一樣能從已有的服裝中找到美感和自信。

  快餐式服裝的環境壓力

  在追逐時尚、推崇方便的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偏愛售價低廉、頻繁淘汰的『快餐式服裝』,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近日一份報告指出,『快餐式服裝』受寵使人類付出巨大環境代價,這應歸咎於消費習慣、認識誤區和經營模式等多方面原因。

  除了那些國際大名牌和名貴的皮草外,其實我們的所穿的衣服是越來越便宜了。許多利用合成材料制作的衣服,成本和價格都要比實際看上去的樣子低得很多。於是,很多人在購買衣服的時候認為便宜,常有一種『穿一陣,扔掉也不會可惜』的心理。他們所購買的廉價服裝就被稱為『快餐式服裝』。這些服裝淘汰起來似乎不那麼令人『心疼』,方便買家緊跟新款,尤其博得追逐潮流的青少年青睞。

  據報道,全球消費者每年在服裝和紡織品上的開銷超過1萬億美元。在許多地方,一件衣服穿幾代人的事情已經成為歷史,廉價的『快餐式服裝』成為穿衣主流。受其影響,英國女性服裝銷量僅2001年到2005年間就增加了21%,開銷達到240億英鎊(470億美元)。盡管許多人已經對瓶瓶罐罐和紙張的循環使用習以為常,但對舊衣服卻通常一扔了之。據統計,英國人每年人均丟棄的衣服和其他紡織品重量為30公斤,只有八分之一的舊衣服被送到慈善機構重復使用。發達國家的現狀,讓中國人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朱瑩是個戶外運動愛好者,也一直對環保問題非常關注。她就認為,在一個富足的社會,人們購買衣服和紡織品既為實用,更為追逐時尚。但這往往意味著不少服裝在其自然壽命告終之前就被人為淘汰。制造商和普通消費者,還都不大明白服裝業對環境的威脅。不論收獲棉花,還是生產人造纖維,或是服裝生產、包裝和運輸,乃至服裝洗滌、脫水、舊衣處理,整個過程都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環境。

  她指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的金錢越來越多,提高生活水准的願望可以理解,但這種消費必須是有節制的。其實近幾年來,普通市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加,但對由服裝所帶來的環境壓力,還也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穿有道德的服裝

  是否是自己必須,是否皮草傷害小動物,是否用有機材料制成,是否可以循環利用、二次再生?當你購買衣物如果是把自己的思考分給環境保護一部分,可能你會做出一些不一樣的選擇。

  有機棉:棉花在生產過程中以有機肥、生物防治病蟲害、自然耕作管理為主,不許使用化學制品,從種子直到長成的棉花都是在無污染的環境下完成。

  玉米纖維:從玉米中提煉出化工醇,然後再利用化工醇生產出聚酯切片,抽絲成聚酯纖維,紡絲織成布料做成服裝。『玉米服裝』最大的特點是綠色環保,不易變形,不產生靜電,對皮膚無刺激。

  竹纖維:竹纖維的手感,一般人以為會像粗麻布,但實際上它的手感像柔軟的棉,甚至比棉更軟一些。而且竹纖維是天然抗菌的一種材質,適合長期戶外活動的人群。

  納米服裝:經納米技術處理的服裝能夠防止和降解污物,甚至清除有害氣體。基於上述功能,自動清潔服裝可減少洗滌次數,因而更符合環保原則。

  據了解,服裝界的環保材料也正在走進市場。因為有如此的『綠色』功效,納米衣服的售價比一般產品貴30%,有機棉質服裝的售價比傳統棉質產品高50%左右。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服飾需要買進特殊的加工機械,用於印染、烘乾和裝飾圖案等方面,同樣也不便宜。但你是否可以考慮,省掉幾件衣服的價格,買一件環保時尚且有道德感的衣物,作為下一件新衣?

  與這些新技術領域的環保努力相比,還有人提出一些更加實際可行的穿衣環保。在一些環保網站記者看到有人提議,為滿足人們一時穿衣之需,可以采用服裝租賃的做法,服裝就像圖書館中的書一樣在不同人之間循環使用。報告還建議,零售商大力開展服裝租賃業務,比如婚禮商店可出租晚禮服,或從顧客那裡回收舊服裝,甚至可以新舊衣物合理置換的方式,來有效處理廢舊衣物。另外,還有人建議人們不用熨斗,采用晾乾的辦法,以節省大量能源。

  省社科院研究員鄭薇認為,衣物對環境的破壞,可能在人類的眾多活動中小之又小,但服裝又是人類文明的一面鏡子。如果我們每天穿上身上、向人展示的衣物,增加進更多的環保因素和概念的話,那也說明環保意識真正與每一個人更加貼近。所以,人們穿什麼樣的衣服、怎樣穿衣服,不僅僅是個生活中的個人問題,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道德問題。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