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3日訊 米蘭國際、漢城國際、威尼斯水岸、奧麗維亞、維也納河畔、美澳花園、博奧現代城、東方巴黎、凱旋城、歐洲新城、金色萊茵、中財雅典城……近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哈爾濱市起洋名的樓盤到處都是。然而,不少市民對起洋名的樓盤的認同度並不高。哈市城市規劃局原局長張相汗認為,起洋名的樓盤嘩眾取寵,透射出崇洋、誇大、炫富、缺乏本土文化自信的病態心理,是一種畸形文化,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關注。
市民:
走親訪友恍惚到國外
近日,准備買房的張先生抱怨哈市起洋名的樓盤太多,結果看來看去也沒什麼區別。『本來就是一個住宅小區,為什麼非要說成什麼歐洲的、美洲的呢?』。
記者調查發現,現在哈市很多已建成和在建的樓盤中,名字『歐美化』現象十分普遍。曼哈頓、維也納、溫莎、威尼斯等國外的地名都已成了哈市樓盤的名字。市民李女士說,今年春節走親訪友時,早晨從自己家所在的香坊區巴黎廣場出門,先去了道裡區歐洲新城的姐姐家,又去了松北區賽麗斯家園的叔叔家,最後又到了南崗區香榭麗苑的朋友家。一天下來,像是出了幾次國。
開發商:
起個洋名是市場需要
為什麼哈市有這麼多熱衷於起洋名的樓盤呢?松北區一樓盤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小區打造的是歐美風格的建築,名字本身就是南美洲一個盛產世界著名咖啡的小鎮名字,這樣可為業主展示一種歐式的生活風范。因為購房者首先知道的就是樓盤的名字,起一個帶有歐美味道的名字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
對於房地產行業流行起洋名的現象,哈市一家開發企業的負責人張先生說,現在哈市不少高檔樓盤的確走的是西方路線,無論從整體外觀還是內部設計上都向國外靠攏,目標群體也是高收入階層中對西方文化比較認同的人群。給樓盤起個洋名,也是適應市場需要。
哈市一家房地產諮詢公司的負責人王先生認為,從開發商角度而言,給自己的樓盤起名也是煞費苦心,生怕把樓盤名字起『土』了『俗』了,影響銷售業績。而一旦有了洋名,就可以在小區景觀設計上增加『洋點綴』,如雕塑、教堂等,可以大大提昇小區的品位,這也是樓盤形象宣傳的需要。
專家:
洋名現象應引起關注
哈市城市規劃局原局長張相汗認為,新樓盤起洋名是一種嘩眾取寵、崇洋炫富的畸形文化現象。開發商一味追求『洋時尚、洋品牌』,想以此提昇自己樓盤的『檔次』,借以迎合某些人的『崇洋』心理,達到抬高樓價的目的,這與哈爾濱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格格不入,並且還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哈爾濱商業大學一位教授指出,現在房地產行業流行起洋名的畸形文化現象,不是哈爾濱特有,在全國的其它地方和其它領域也都存在,實際是一種對本土文化缺乏認識的表現。城市規劃和地名命名,應遵循策劃、設計、規劃的科學程序。目前樓盤起洋名現象泛濫,說明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缺乏最起碼的管理,任由房地產開發商根據自己的好惡自行命名。透過這一現象,可以折射出哈市房地產市場在很多方面尚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