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4日訊(記者高長利)作為國家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我省伊春和大興安嶺林區由於長期過量采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陷入了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的境地,資源瀕臨枯竭。伊春和大興安嶺成過熟林僅剩1.46億立方米,比開發初期減少81.3%,已基本無林可采。如何走出『兩危』困境,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切實地把擺在了林區人面前。
近年來,伊春和大興安嶺林區搶抓機遇,嚴管資源,保護生態,以實施林業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使森林資源得到保護,接續和替代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支持和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各項工作初具成效。
以實施林業改革為核心全力推進林區體制機制創新
2004年4月,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我省伊春市為國有林區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2005年5月,伊春市被列為全國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2006年4月,伊春拉開了中國國有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2006年底,伊春市5個試點林業局流轉任務順利完成,共調查區劃面積83241公頃,完成評估面積82564公頃,落實林地承包面積80340公頃。同時,承包職工營造林、發展林下經濟以及綜合配套改革等縱深推進的後續工作也正在全面有序展開。
通過林權改革實踐,伊春林區發生了積極的變化,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責權利不統一,投入難、造林難,護林難、防火難等問題得到解決;林業企業長期拖欠部分歷史欠賬得到有效解決;林業職工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得到有效解決。林權制度改革被評為2006年中國十大改革案例獎。
與此同時,大興安嶺林區也通過轉變傳統的林業企業經營方式,加大國企業改革力度,穩步推進林業企業體制改革。對規模小、任務少的單一主伐林場進行了撤並,對林場的生產設備實行有償轉讓,對生產任務實行公開招標,林業改革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堅持嚴管資源 全面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
近年來,我省伊春和大興安嶺林區持之以恆保護森林資源,生態建設取得重大成果。
伊春市通過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叫響『綠色伊春』的城市品牌。全面停止了天然紅松林木采伐,僅此一項財政每年就減少收入1.6億元。全面推行了森林資源管護經營承包責任制,對遠山區森林資源實行封山設卡,對近山區的森林資源全面實行了職工群眾分戶或聯戶承包管護經營。加強生態特區和自然生態保護區建設,對重點生態區域全部實行了封山育林,並建立了19處面積達56萬公頃的自然生態保護區。大力培育森林資源,目前累計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積已達1580萬畝,森林撫育3370萬畝,民有林發展到81萬畝。這些重要舉措,對森林的保護和發展、促進生態平衡、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興安嶺林區著眼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大局,務實超常地加大了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培育力度。2007年主動調減活立木產量64.4萬立方米,減少資源消耗95.6萬立方米;查處資源林政案件232起,挽回經濟損失845萬元。全區范圍內全部實現了以煤代木,初步完成了『燒柴革命』。殯葬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結束了林區開發建設40餘年的土葬歷史。在全國率先實行了營林生產工程化管理,對10949公頃的營造林任務實行了招投標。
加快主輔換位步伐 大力發展接續和替代產業
在推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我省兩大林區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把發展接續和替代產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提昇傳統產業,鞏固發展木材精深加工業。近年來,我省兩大林區充分考慮資源承載能力和加工原料來源,提高准入門檻,用市場機制淘汰生產規模小、資源浪費大、經濟效益低的林業加工廠點,推進林產工業行業重組,培植了一批規模大、起點高的龍頭企業,建立了木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區,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生態型林產工業體系。
發展新興產業,大力加強礦產資源開發。伊春市支持冶金建材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伊春西林鋼鐵集團已進入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浩良河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全省重要的水泥生產基地。大興安嶺林區准備適時組建礦業開發集團,為礦業發展儲備後續資源。立足現有礦產資源優勢,對非煤礦區資源進行整合,引進技術先進、環保達標的戰略投資項目,提高礦產開發、冶煉項目准入門檻。該區預計今年礦產開發業實現產值4.2億元。
積極發展綠色能源工業。我省兩大林區充分利用大、小興安嶺風力、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開發風電、水電等新型能源項目。預計到2010年大、小興安嶺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5萬千瓦,水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1.6萬千瓦。
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特色養殖、北藥開發業。綠色食品重點抓好馬鈴薯種薯產業、木耳種植業和野生漿果飲料系列飲品的開發,特色養殖主要以鹿、貉、狐、貂、獺兔、肉牛、羊、奶牛為主,北藥開發業重點抓好林蛙油、鹿胎膏、五味子、平貝等產品。
突出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依托特色旅游資源優勢,我省林區著力開發了森林觀光、休閑度假、漂流滑雪、森林狩獵、神州北極等。『林都伊春』、『祖國北極』等旅游品牌已經叫響國內外。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解決資金瓶頸問題
近年來,伊春和大興安嶺把招商引資列為集中推進的重點工作,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為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注入了活力。
伊春市把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作為全市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重點,進一步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發揮翠東、帶嶺省級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引領作用,深入開展了『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以創業促就業』活動。2007年,該市接續替代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35.1%。全市中小企業發展到6.6萬戶,從事自營經濟的職工家庭14.3萬戶,戶均收入達1.7萬元。非國有經濟實現增加值112.5億元,佔GDP比重的73.2%。
大興安嶺林區敢於打破瓶頸制約,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增長11.1%,是近10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非公有制經濟稅金增長52.1%,增速列全省首位。今年,該區將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和產業集群工程,引導非公有制規模企業向園區集聚。廣泛開展『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活動,加大創業基地建設力度。積極為非公有制企業搞好綜合服務,適時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努力解決融資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