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0日訊 哈爾濱是我國北方的邊疆城市,常年平均氣溫只有3.5攝氏度,無霜期僅為115至130天,結冰期190天左右。高寒的天氣條件給哈爾濱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成本高,支出大,直接降低生活質量。為此,全國政協委員鄒新生建議國家給予政策傾斜,給哈爾濱市職工發放高寒補貼,提高城市職工收入水平。
鄒新生告訴記者說,高寒天氣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哈爾濱市每年的供暖期達6個月,由於取暖的需要,空氣排放顆粒物多,遠遠超過國家標准。受此影響,人的呼吸、心血管、神經系統等疾病發病率居全國之首。此外,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哈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列第14位,但支出卻列在前位,主要體現在居住費用高、防寒費用高、食品消費額高、各類生活用品價格高等方面。與南方城市相比,哈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將是南方城市的幾倍。
鄒新生說,哈爾濱的高寒天氣增加了農業成本。由於高寒氣候影響,哈爾濱市被迫大量使用保溫防寒材料,僅地膜年用量就在1300噸,與南方城市相比,每年多增加成本支出上千萬元。農業生產的成本高,銷售價格也隨之提高,加大了職工消費水平。
『高寒天氣也嚴重影響著哈爾濱市經濟建設。』鄒新生認為,盡管哈爾濱市在招商引資方面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但由於天氣嚴寒導致投資成本大的原因,很多著名企業對哈市投資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致使人纔待遇低,造成大量人纔外流。
鄒新生建議,國家應從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哈爾濱市高寒天氣等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嚴重影響,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通過適當提高待遇來彌補高寒天氣給人民增加的成本,從根本上改變民生狀態,允許給哈爾濱市職工發放高寒地區補貼,逐步縮小哈爾濱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實現科學發展,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