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0日訊 眼下,來到清河林區經營公司貯木場轉一轉,就能看到這裡生產經營井然有序。
嚴格的管理讓場裡的造材頭、樹皮、鋸末子等『燒火柴』也變廢為『金』,賣上了個好價錢。
通過競價銷售,今年冬季生產期間,每立方米木材平均售價超過千元,這樣的銷售價格在全省森工系統同業中是較高的。
公司在交易中獲益,從而提高了企業效益,也使職工工資得到增長,福利得以增加。這些看得見的進展都緣於一場適應於市場經濟的改革。
1 2005年3月,清河林區實行了內部政企分開,政務工作由林區管委會來做,經濟工作由企業來辦。
改革催生了一個沒有任何負擔,輕裝上陣的國有林業企業——清河林區林業經營公司。
這家從林區管委會分離出來的國有獨資企業,自成立以來,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連年創收增效,成為林區生產建設的主力軍。
公司成立第二年,就實現木材銷售收入過億元,實現利潤7千萬元以上,這一年公司還實現營林產業產值790萬元。
公司成立第三年,成績更是喜人。
這幾年,造林成活率都達到97.1%,超過了質量驗收合格標准。
是政企分開管理,讓清河林區林業經營工作在短短的時間裡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2原來,政企不分的舊體制桎梏林區發展,既影響林區經濟增長,也制約林區社會全面發展。
這種情況下,清河林業局局長、林區管委會主任田喜軍,大膽破題,在我國森工系統率先實行內部政企分開改革,趟出了一條『柳暗花明』之路。外界也因此把清河林區視為『生態經濟改革試驗區』。
據田喜軍介紹:『在舊體制時,企業在向國家繳納稅費的同時,還要承擔林區社會建設責任。林區企業改制以後,企業專門從事生產經營,社會這一塊由管委會管理,甩掉了林區向企業要錢要物辦社會的包袱,強化了企業經營管理機制,使企業能夠輕裝上陣,創收增效。』
3改革要求公司與林區管委會在職能、機構、人員、資產、費用、核算上實行了『六分開』。
在職能上,公司作為國有獨資企業,在林區管委會的領導下並受管委會委托,對施業區內森林資源中的公益林進行管護培育,對商品林進行生產經營。
在機構上,把林業局原有的生產科、木材科、營林驗收大隊、木材稽查大隊等經營管理機構整體劃出,整合為『三科一辦』組建了精乾高效的公司組織機構。
在人員上,按照『人隨事走,人隨職能走』的原則,把林業局機關中具有企業經營管理職能的部門人員劃入林業經營公司。
在資產上,按誰佔用誰擁有使用權的原則,界定產權,明晰企業法人財產權與事業法人財產權。
在費用上,將林業局的企業管理費用與行政社會性費用分開。公司收入主要來源於承擔的木材生產、營林生產的經營利潤。
在核算上,將企業財務核算與行政社會事業財務核算分開。經營公司下屬的林業站是公司的生產車間,林業站對公司實行報賬制。
4公司生產科副科長張立斌說:『過去,造林一口價,合不合格都得付工錢,現在不行了,我們一道工序一驗收,一道工序一付錢,不合格是堅決要返工的,而且沒有返工工資。』
這一點讓從事多年營林生產作業的大古洞管委會的職工徐平祥深有感觸:沒改革前乾活,造林的好壞不關自己的事,造完林就到月開資。可改革後就不行了,每道工序完成後,管委會按作業條件分等級執行相應的清林割帶、刨穴、植苗、鎬撫、刀撫單價。
他和工組人員的工資與造林成果直接掛鉤了。要想拿到乾活的錢,得經過公司檢查驗收達到合格質量標准後,纔能拿到錢。現在,他們乾活,一點也不敢『唬弄』了,栽一棵樹苗可精心了,必須嚴格按《規程》作業、踩實、保?,以保成活。
5企業經營管理主體與林區政府管理主體、森林資源管理主體的分離,讓公司實現了專業化、規模化經營,也使公司完全實現了自主經營。今年,大古洞管委會苗圃不單培育造林苗木,還培育了120多萬株五味子經濟苗,每株以1.20元的價格銷往全省各地,增加了公司收益。
清河林區管委會黨委書記包淑華在談到內部政企分開改革帶來的好處時說:『創新管理體制,解決政企不分的難題,是林區企業發展的關鍵。』
這項改革得到了國家林業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賈治邦局長給予了高度評價:『清河林業局的探索是十分有益的,如果實踐好了,重點林區之改革必將走出一條柳暗花明之路』。
從三年的運行效果看,實行林區內部政企分開後,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原有體制難以解決的問題,解決了企業過多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矛盾問題,使企業從繁雜的社會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抓生產經營管理,使林區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