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踏查金長城遺址。
樹碑保護遺址。記者 李巍 攝
東北網3月11日訊 『萬裡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費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這是清帝康熙到東海巡視時的感慨。然而不願建長城的康熙似乎忘記了一個事實:滿族人的老祖宗女真人在建立金朝時,為防御蒙古鐵騎,也曾修起了萬裡邊壕——金界壕。時至今日,金界壕已被正式納入中國長城序列。乘上前往齊齊哈爾的列車,記者一行開始了對金代長城東北路一線的踏查,這一線金代長城遺存貫穿甘南縣、碾子山區、龍江縣三境,全長213.36公裡。隨行的有齊齊哈爾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長辛健和齊市社科院孫文政副研究員。
![]() |
十萬女真部民修長城
6日至9日,我們驅車千餘公裡對齊齊哈爾域內和內蒙古自治區界內的金界壕進行了分段、分點踏查,從周邊十幾個村落了解到:如今壕堡內的漢族居民習慣稱金界壕為『舊邊』、『老邊』、『邊牆』、『邊壕』等,達斡爾族人習慣稱為『烏爾科』,蒙古族稱為『夫爾穆』。『祖祖輩輩都這麼叫,我們也不知是做啥的,小時候常在坡上玩。』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靠近金界壕一側,三道溝村37歲居民王彩霞,就把金界壕稱為『邊壕』。東北民間將金界壕稱為『邊壕』由來已久,居民雖口口相傳,但基本都不清楚其為何物;相反,『烏爾科』等少數民族語言卻體現了『長城』這個含義。各族人還有把邊堡稱為『成吉思汗邊堡』的習慣,他們以為壕和堡都是成吉思汗當年征戰時建立的,卻不知這個傳名實為『防御成吉思汗邊堡』。
金界壕是怎樣建成的呢?1810年,清朝有個叫西清的學者撰寫了《黑龍江外紀》,裡面這樣記載著:『布特哈有土城,因山起伏,西去數千裡,直達木蘭,土人謂之烏爾科,流人亡去,不識途者,多由此入關,高宗御制文集有古長城說,即烏爾科也。』辛健告訴我們,布特哈指的就是嫩江流域。為了抵御日益強大的蒙古族的侵擾,金朝皇帝阿骨打於太祖天輔5年(公元1121年)置東北招討司,命十萬女真部民來此屯田駐戍,建立村寨,修築長城。公元1200年,全部土建工程纔基本完成。
總長超過7000公裡
修金界壕最初還有鞏固後集結力量南拓的意圖,金王朝最強盛時疆域東北到日本海、外興安嶺,西北到蒙古,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與西夏接界,南以淮河、秦嶺與南宋為界,遼闊的版圖也造就了總長度超過7000公裡的金界壕。根據文獻記載及考古工作者的考察,現在學者普遍認為金界壕總體走向有兩道:北線起於大興安嶺北麓,由根河南岸西行,穿呼倫貝爾草原,經滿洲裡市北穿越俄羅斯,再西到達蒙古人民共和國肯特省德爾蓋爾汗山以北的沼澤地中,全長約700公裡;南線東北起自嫩江西岸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約北8公裡嫩江西岸的前後七家子村,西南止於包頭市東黃河北岸,這條長城除兩端為單線外,中間還分內(南線)、外(北線)、中三線和另外三條支線。金界壕還有明昌界壕、金源邊堡等稱謂,修築時特別注意利用地勢,有修築在山嶺之上的,山北側坡度較陡,有沿河築造的,則以河作為防線。
經過八百載的風霜雨雪,現在的金界壕可見部分高出地面只有3米左右,壕塹也多淤平。孫文政對我們說,金界壕剛修建時壕塹有10米深,挖壕取出的土又被夯砌成10米高的城牆,是蒙古鐵騎不能逾越的。蒙古當時以風卷殘雲之勢攻城掠地,但卻止步在金界壕以外,為了取得中原和更南的天下,只能繞道陰山口。金界壕建成後,可以肯定地說並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我省西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的界壕為金東北路界壕北段,地處大興安嶺的東麓餘脈,該段界壕穿越雅魯河、阿倫河等大小河流18條,經過甘南縣、龍江縣、碾子山區共計9個鄉鎮,25個村,75個屯,全長213.36公裡,其中甘南段150.86公裡、碾子山段10.5公裡、龍江段52公裡。
防御體系別具特色
據專家們介紹,金長城的防御體系由長城界壕和邊堡關隘組成,長城界壕的主體部分為城牆、壕塹、馬面(建於城牆上,用於放哨或放箭)、烽燧,邊堡關隘分為戍堡、邊堡、關城等。長城界壕的主要結構是挖一條塹壕,阻礙戰馬衝越,塹壕內側壘築長牆。這其中根據地勢、功能、主次等因素,又分成了一壕一牆段、兩壕兩牆段、兩壕三牆段等,外側輔牆主要有防洪牆、防火牆劃分,輔壕一般用於分洪使用,此外多牆多壕又起到設障減輕主城牆和主塹壕戰時壓力的作用。主城牆外側馬面多間距80~120米,伸出牆外4~5米,高出牆身1~2米,底寬6~8米。士兵平時站在馬面上警戒,戰時則站在馬面上射箭,專家推測馬面上初時都設有簡易建築,能起到遮擋的作用。在金界壕東北路各段遺跡中,長牆底部基寬多在10米以上,頂寬多在2米左右,分為土石堆築、夯築或夯土築多種。碾子山段的一處頂和甘南段一處谷口還發現烽燧(烽火臺)遺址,主要發揮瞭望傳遞信息之用。主塹壕與主城牆間距大約20米。
邊堡關隘是金王朝戍邊軍隊的駐屯地,按形制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分為戍堡、邊堡和關城三種。戍堡大多位於界牆內側,並借長城為一面堡牆,另築其他三面牆,也有獨立成堡的,平面一般呈方形,邊長30~40米,是戍卒居住的地方;邊堡位於界牆之內,選擇河谷交匯處臺地上修建,與界牆的距離視地形而遠近不一,平面為正方形,邊長120~180米,牆外加築馬面,一般在南牆正中開一門,個別加築瓮城,堡內中央夯築一高臺建築,為軍官辦公居住處,高臺建築周圍為士兵居住處;關城設在長城界壕穿過交通要道之處,往往處在河谷開闊地,長城上開設一口,外築瓮城,長城內側加築三面圍牆,邊長30~40米不等,關城內不設住宅建築。金界壕的防衛體系較前代長城更顯完備和適用,其壕、牆並列,能更好地防御來自草原地帶的騎兵,主、副牆並列及與戍堡、烽燧的配置、設計布局也更為合理。金長城對前代長城有進一步的發展,也為明代長城所借鑒與沿襲。
金界壕大名應叫長城
金界壕這個稱謂是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提出的,他在《金界壕考》卷十五中寫道:『金初無長城之稱也,其見於史者,曰邊壕、曰界壕。』圍繞金界壕是不是長城的問題,學術界討論了很多年,一些學者始終不願承認這就是金代長城。『在兩千多年的長城修築史上,漢族統治者修築長城的有漢、隋、明三個朝代,其他少數游牧民族統治者修築長城的有北魏、北齊、北周、遼、金等五個朝代,因此可以說,長城不僅是漢族統治者為防御其他少數民族而修築的,也是中國歷史上各族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而修築的軍事防御工程。』孫文政說,金界壕邊堡是金代長城的專用名詞,就像漢長城稱漢塞,明長城稱明邊垣一樣。金界壕邊堡這種形式的長城,又與其他歷代修築長城的方式有所不同,基本上是全部采用了掘地為壕,就是在其邊界上挖掘壕溝,然後把挖出來的土堆在溝的一側的建築形式,在較為重要的地方築有城堡以屯重兵為用,每個城堡之間有壕塹相連,這種壕塹、界牆、邊堡相連的建築特點,有利於打擊敵人和兵卒的隱蔽活動。
國家長城學會副會長、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說,長城的名稱有很多,過去曾叫長城、長垣、長牆、塞垣、亭障、巨防、巨蜇、壕塹等,現在中國最完整的長城是明長城,明長城過去也不叫長城,而是叫邊牆。令人欣慰的是,經過這些專家學者和我省文化部門的努力,這個爭論已經成為了過去,去年年底金界壕已經被國家納入到長城序列,也就是說,金界壕的大名應叫金代長城。三月底,全國將開展長城調查工作,我省也將全面組織金代長城調查。辛健說,文物部門將逐段調查,將金代長城的每一段遺存都建立起詳細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