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4日電 記者近日從齊齊哈爾市社會科學院獲悉:在即將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長城資源調查工作中,處在該市境內的金東北路界壕邊堡遺址(俗稱金長城),已完全被納入長城資源的調查系統,這標志著金界壕邊堡遺址已完全與中國長城接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填補了齊齊哈爾市沒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空白。
《金史》記載,金界壕邊堡分四部分,即東北路、臨璜路、西北路、西南路。金東北路界壕邊堡是金界壕四路之一,齊齊哈爾境內的金東北路界壕邊堡佔東北路界壕邊堡總長度的一半,俗稱500裡金長城,是在全長5000多公裡金界壕邊堡遺址中保存最好的,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一直以來,關於金界壕邊堡遺址是否為金長城的爭論始終不一,我國的史學研究工作者特別是金元史專家(包括齊齊哈爾的史學專家)在是否認定金長城的稱謂上存在著嚴重分歧。贊同金界壕邊堡稱謂者認為,它的特點是挖壕阻止敵人軍馬通過,是以挖壕為主,用挖出來的土築城牆,應稱界壕邊堡而非長城;贊同金長城稱謂者認為,這是一種軍事防御工程,所有長城牆的外側都有等距離的馬面,以防敵人侵入,壕牆內側分布著接近相等距離的邊堡,這種界壕邊堡建築風格獨具特色,被後來明朝修長城所借鑒,是名副其實的金長城。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種學術爭論導致了2004年我市申報金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計劃的擱淺,對金界壕邊堡是否為金長城稱謂的研究與確定,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稱謂問題,而是事關同長城接軌取得同等資格和待遇的重大問題,事關齊齊哈爾申報歷史文化名城資格問題。
近兩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文化部門和社會科學研究單位通力合作,加大了對金長城的研究力度,並取得重大突破。該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青年歷史學者孫文政融合了兩種學術觀點,提出『金界壕(長城)邊堡』這一稱謂,為金界壕邊堡與長城接軌在稱謂上取得共識奠定了基礎。2006年初,市社科院成立了金長城文化研究小組並召開了金長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問題研討會,研討會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中國長城已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如果金界壕邊堡遺址能夠被承認為金長城,就不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只要國家遺產保護組織認定金長城是中國萬裡長城的一部分,金長城便屬於世界文化遺產。
隨後,研究小組成員孫文政、孫仁撰寫了《金界壕邊堡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考述》一文,介紹了中國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界定范圍,指出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修築長城,後經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各代的大規模修築形成建築的專用名詞,這篇論文從稱謂上進一步論證了金界壕邊堡是金代所修長城的專用名詞。
2006年8月1日至4日,經征得市委、市政府同意,市政協、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市社科院共同承辦金長城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和省內的遼金史專家和金長城專家就金長城文化遺址進行了廣泛討論,最後形成一致意見:金界壕邊堡遺址是金長城,是萬裡長城的一部分,建議其與萬裡長城接軌。會議紀要由中國長城協會呈送國家文物局。
同年10月,一直對金長城邊堡遺址為金長城持反對意見的著名學者——國家文物局景愛先生也應邀來到了齊齊哈爾,同市社科院金長城文化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座談,並實地考察了甘南、龍江、碾子山段的金長城遺址,考察了泰來塔子城遺址和龍江小城子古城。這次考察,使景愛先生對金長城的稱謂認識有了很大轉變,認定『金界壕邊堡遺址是學術稱謂,稱金長城也沒有錯』。回到北京後,景愛先生與國家文物管理局領導協商,把金界壕邊堡遺址納入長城調查范圍。
近日,市社會科學院得到信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即將展開,已將金界壕邊堡遺址調查納入到了長城資源的調查系統之中,並先期撥付黑龍江省文化廳調查費用20萬元。
至此,金界壕邊堡遺址成功與中國長城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