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記者走訪民主鄉壩外沙源 冰城近郊"沙漠"漸成片
2008-03-17 09:27:08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為民主鄉的沙化地帶裸露的樹根。魯明攝

  東北網3月17日訊 哈爾濱市道外區民主鄉壩外,是松花江哈爾濱段的行洪灘地。從上世紀70年代起,毀草開荒種糧,導致目前臥在壩外的這條沙化帶距市區不足2公裡。

  哈市市區春夏季的風向多為西南風,秋冬季多為西北風,這條沙化帶恰在風道中,成為襲擾哈爾濱最近的沙塵源。15日,冰城遭遇今春首場浮塵,當天,記者6年內第三次來到這裡,看到如今滿目瘡痍的沙化帶儼然已成『沙漠』。

  慘:風助沙帶成沙海

  沙化帶已在眼前,可記者卻睜不開眼,因為沙粒像雨點般砸在臉上。這片沙化帶地處『青年農場』靠近江邊的地方。說到近些年的沙化情況,當地人口中只講兩個字:嚴重。來到已經被埋在沙中的大樹下躲避風沙,記者注意到,這裡的沙已經將冰封的松花江面染成了淺黃色,且還在不斷刮向江中。記者第一次來,已經感受到了這片沙化帶厲害;第二次來,風不在,沙化帶很安靜,目測寬度不過二三百米;如今,這片沙化帶的寬度已經從江邊掠過了一片種植於上世紀70年代高大樹木,繼續向下風方向延展,當地新植的防護林顯得弱不禁風,沙化帶儼然成了『沙漠』。

  年屆八旬的高老漢在緊鄰這片沙化帶的民富村住了大半輩子。老人說,大約40年前,當地人管這裡叫大水泡子,書本上叫草原濕地。那會兒,夏天想吃魚,不用網、不用叉。下雨前,在大草甸上隨便找塊地兒,用腳後跟在軟軟的草地上踩個大坑,再插根柳條做記號,雨後准保能從坑裡取幾條草魚。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70年代,知青們開始在此開荒種地……慢慢地,靠近江邊的耕地開始沙化,在西北風和西南風的進攻下,這裡的沙化越來越重。東北林業大學生態學教授祝寧分析說,這裡的土壤是頭皮土,意指表層的黑土像頭皮一樣薄,一旦北風吹走,下面的沙子就開始肆虐。

  悲:濕地塔頭燒成灰

  松花江道外段堤壩和民主鄉新國村肖家店是一壩之隔的鄰居。站在大壩上,壩內一眼望到邊的是紅磚灰瓦的民房,望不到邊的是大片耕地。壩外寬大的河床被當地村民像切豆腐一樣,開墾成橫、豎、斜形狀不一的地塊,枯黃的玉米秸稈東倒西歪,有的地塊被挖成魚塘和稻田。沿著羊腸般彎曲的地頭小道,走進這片沿江灘涂,朔風肆虐,黑色雪片般的草木灰被高高卷起,這裡幸存的濕地標志物塔頭墩子已成黑色,長長的燒荒帶把這裡變成了黑灰堆。

  如今,還有人在此肆意毀草開荒。東北林業大學治沙專家趙雨森教授告訴記者,沿江灘涂,戴上濕地和草原的帽子,會保證這裡的土質非常肥沃。但其生態鏈卻非常脆弱,一旦毀草開荒,水土流失帶走大量養分,旱時板結,澇時朽粘,種地不但不能致富而且還是灘涂沙化的直接誘因。當地的向導高老漢也知道,現在的灘地『破皮黃』、『朽泥崗』等非常嚴重,在這裡種地致富成了奢望。

  憐:漫天鳥群棲江心

  民主壩外,早先是草原濕地,人在草甸子一走一過,身邊不時有野鳥飛起。

  如今沙化和耕地佔據主角的壩外,天空中不時能看見一兩只展翅翱翔的草原鷹,有雜草的地方,喜鵲也很常見。在被當地人稱為二道江的江邊和遠處的主河道之間,是一塊江心島,島上蒿草茂密,塔頭叢生。越野車的轟鳴,驚起數百只大鳥四散亂飛。除了喜鵲和烏鴉,還有張開翅膀超過一米寬的大鳥,沿著二道江邊走不多遠,記者發現在冰封的江面上落著很多黑點,一按車喇叭,黑點頓時振翅飛遠。

  沙化帶、撂荒地、江心島、數不清的大鳥,在這片江邊灘涂上成了鄰居。

  懮:開荒毀草正上演

  據了解,2002年9月,哈市第一個草原重點保護區——原太平區民主鄉壩外5萬畝草原圍欄封育工程開始啟動。民主鄉壩外5萬畝草原是省政府確定的第一個草原重點保護區,工程環繞這片壩外草原建設了一條長50公裡的圍欄。記者沒看到散牧牛羊的,但開荒卻成了家常便飯。記者第一次采訪原太平區農委時,有關人士曾表示,要爭取在2到3年內,使民主鄉壩外草原恢復原有自然形態和生態環境。但記者在三次踏訪中,卻沒能發現治理後的明顯效果。

  值得欣慰的是,在這片灘涂上,開始種樹的一幕正在上演。71歲的婁德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大約從1985年開始,婁老漢就開始了種樹,並動員了家裡老中青三代人一起種樹,最多時一年要種下五萬多棵。記者注意到,老漢當年種下的楊樹如今胸徑已將近30厘米,高達七八米。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5年來,經過每年1000畝的造林,嚴重沙化的1500多畝沙地基本得到控制,還有近3000畝土地屬輕度沙化地帶。至今未治理的原因是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大壩截流後,這片灘涂將有部分沙地被淹沒。

  環保專家的懮慮是,即使沙化帶治理了,隨著新的毀草開荒面積的擴大,新的沙化帶還將陸續出現,甚至會連線成面,殃及到江心島上的生態,並很可能成為距離冰城最近的郊區沙漠。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