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哈爾濱市周邊土壤沙化嚴重 50年後黑土層可能消失
2007-06-28 05:38:0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8日電題:沙漠逼近,威脅我們的綠色家園——關於哈爾濱市土壤沙化的調查

  『我小時候,這裡是好幾米深的柳條通,連條狗都鑽不進去。』44歲的農民楊兆文指著腳下的沙丘說。

  這裡,是拉林河位於雙城市韓甸鎮永和村的河岸,從此向北到松花江再向東,沿江河畔呈現出一條綿延數十公裡的沙丘,是哈市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帶。

  從前年開始,楊兆文帶人在沙丘上植樹造林。如今,永和村3000多畝沙丘已有一半兒被插上了楊柳。盡管樹木顯得稀疏,但沙丘上已長出片片青草,踏上去有一種板結的感覺。『這樣沙丘就被固定住了。』楊兆文說。

  全市土壤沙化狀況不容樂觀——沙漠就徘徊在我們身邊

  楊兆文回憶說,2000年春天,幾場大風過後,永河村近5000多畝耕地被幾厘米厚的沙子覆蓋,剛出土的幼苗全部被捂死。村民們捶胸頓足,悔不該將河邊的柳條通開成耕地,讓沒遮沒擋的沙子輕輕松松地刮起來。

  時至今日,當年那場『沙災』的痕跡依稀可見,原來的黑土地高產田已變成了沙土地低產田。

  楊兆文也許不知道,全市土壤沙化狀況遠遠超出許多人的想象。

  據涉農部門調查,哈市周邊現有沙化地面積98767畝,主要分布在道外區民主鄉、雙城市拉林河和松花江沿岸。民主鄉壩外草原荒漠化面積10735畝,其中嚴重沙化面積為4500畝;雙城市韓甸至萬隆拉林河沿岸,已形成一條長44公裡、寬300米至500米的流動沙帶,面積88032畝,其中沙化耕地57359畝、沙化荒地(已開墾耕種)2650畝、沙化草原16023畝、天然沙丘12000畝。

  調查認為,大量濕地和草原被開墾,天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是造成哈爾濱市部分地區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土壤沙化的危害十分嚴重:13645畝農田永久不能耕種,43714畝高產田變成了低產田,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達1790萬元,16023畝草原嚴重退化,失去了生態功能,甚至形成市內沙塵源,危及全市整體環境。

  2006年,市林業部門開始在雙城市沿江河村屯進行沙漠化防治,現已植樹造林15000多畝,韓甸、杏山等鄉鎮的流沙已被基本遏制。

  水土流失在逐年加劇——農業生產面臨深遠危機

  哈爾濱地區荒漠化主要表現為水蝕、風蝕和土壤退化的水土流失,是哈市農業生產面臨的深遠危機。

  據統計,哈市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188.4平方公裡,佔總面積41.24%,佔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16.27%,超過全省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

  著名土壤學專家、黑龍江大學教授孟凱,將全省水土流失分為初級、發展及危害等三個階段,其中處於危害階段的7個縣(市、區)就有哈市呼蘭、賓縣、五常、雙城和阿城。

  據資料記載,黑土在開墾初的前20年中土壤有機質大約減少1/3,開墾40年後大約減少1/2,開墾80年後大約減少2/3,目前黑土區耕地有機質含量基本在1.5%至3%之間。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哈爾濱地區厚層黑土比例由上世紀50年的47%下降到2000年的19%。黑龍江省南部地區黑土厚度由1983年的平均30厘米左右,下降到2002年的25厘米,20年間減少了5厘米。如果按400年形成1厘米黑表土的時間計算,哈市大部分地區20年間流失了過去2000多年的黑土沈積;如果以目前黑土區平均年流失0.3厘米至1厘米的黑土表層計算,再過50年全省黑土層將基本消失,剩下的母質層將成為不毛之地。

  防治荒漠化迫在眉睫——治沙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按照專業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孟凱指出,防治荒漠化首先要制止不合理經濟活動。就哈市而言,目前仍有大量江河灘地、山間濕地、草原甚至林地被非法開墾成耕地,有的濕地被開闢成稻田、魚塘,有的河段因違規采沙而百孔千瘡。

  記者在雙城市采訪發現,哈市荒漠化治理面臨法規、體制、投入等多方面問題。面對農民破壞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的現象,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加以制止;面對一個河段的治理,存在林業、畜牧、環保、水務及土地等多部門管理又無部門去管理的現象;面對亟待上馬的項目,往往因資金短缺而束手無策。

  哈市近年來已相繼在延壽、賓縣、方正、巴彥等地,進行了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試點、生態修復試點及黑土綜合改良試點等示范工程,並取得重要成果。但要在全市全面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面臨最大的困難仍是資金投入,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