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的小賣店出售的商品很難有質量保證。
東北網3月18日訊 隨著城市居民打假意識的提高和有關部門打假力度的加大,假冒偽劣商品在城市成了過街老鼠。相比之下,由於監管不力,農村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淡薄,農村小賣店正在成為假冒偽劣產品的『集散地』。
『假冒偽劣』擺滿鄉野小店
近日,記者來到安達市昌德鎮,隨便走進村頭一家小店,只見貨架上、櫃臺裡、地面上隨意擺放著的貨品,大多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垢。一些袋裝食品和瓶裝飲料,價格便宜得讓人吃驚,外包裝上沒有廠家標注和生產日期。記者看到一種印著『鮮橙多』字樣的飲料,售價僅5角。店主告訴記者,這種飲料購買者多是一些農村小孩,批發只賣3角錢,說白了就是在水裡兌點色素什麼的,他本人是不喝的。
記者在哈爾濱市呼蘭區康金井鎮一個村小賣店內發現,外包裝酷似某品牌的一種洗發水,在這家小店裡三四元錢就可以買到。店主很明白地告訴記者,這裡的洗發水都是冒牌的,如果是真的,價格就不會這麼低了。他的這間小店開了好幾年,別看賣的東西多,可成本很低,類似這樣的小店一兩千元就可開張。
事實上,假冒偽劣產品盛行農村並不是個別現象。記者在哈黑公路沿途走訪了七八家路邊小店,發現所賣的商品大同小異,進貨渠道也基本相同。一些在城市商場、超市、小賣店裡根本找不到蹤影的商品,在這裡卻大行其道。在一家距鄉村小學很近的路邊雜貨店裡,店主陳慶奎告訴記者,村裡人並不怎麼關心食品衛生,越便宜越好,像一些兒童食品,因為價格低,很受小孩子喜愛,也沒人過問食品質量安全之類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在農村中泛濫的假冒偽劣產品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還囊括了農資產品以及醫藥產品等。
圖便宜村民明知劣貨也購買
黑龍江省農村人口佔全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消費潛力巨大。記者調查了解到,假冒偽劣商品正包圍著這個龐大、軟弱的消費群體,農村成為消費維權的一個『盲區』。
『明知是假的我們也買。』安達市昌德鎮一村民告訴記者:『農民買東西,圖的就是個便宜,表面一樣的東西,城裡賣十幾元,農村只賣幾元錢,我當然買便宜的了,至於產品質量是否過關,只要吃不死人,就沒啥。』在呼蘭區康金井鎮一名正在地攤上選購洗發水的婦女說,她當然知道電視廣告裡播的那些產品好,但價錢可不是她所能承受的,便宜的東西也許質量不好,但農村人身體結實,用了沒啥事。
省消協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農村地域廣闊,市場分散,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難度,因此成了假冒偽劣產品的主要傾銷地。此外,農民購買力低下,消費維權意識薄弱,也造成了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市場的泛濫。農民在消費維權時往往存在許多障礙,比如基層消費組織缺乏造成了投訴渠道不暢通,農民即便有了維權意識也投訴無門。更多的農民在購買商品時,不索要發票或其他憑證,或者賣方根本沒有發票和憑證,事後出現問題找經銷商索賠時,往往因缺乏有效證據而失敗。
構築『防護網』強化農村市場秩序
記者從省消協投訴部獲知,2007年全省食品消費投訴540多件,涉及農村食品投訴少之又少。
假冒偽劣產品為何能在農村大行其道?坑害農村廣大消費者的假冒偽劣產品又是通過何種渠道進入農村市場的?記者采訪了解到,由於農村市場多位於偏遠地段,技監安檢人員很難監查,農民自身又缺乏足夠的鑒別防范意識和能力,無形中為這些產品提供了產、供、銷一條龍的便利。據一些業主透露,銷往農村的商品進貨渠道很簡單,類似一些兒童食品、洗滌用品等,遠一點是到縣城集市進貨,近的就是廠家直接送貨上門,而不少生產廠家就藏在附近村莊的出租屋內。至於產品是否屬於『三無』,店主一般不會計較,只要商品受歡迎、好賣就行了。
省社科院社會學所的董鴻揚教授認為,政府應著力加強農村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流通領域的網絡和設施建設,城市裡有實力的連鎖商業企業應向農村延伸;要強化監管,加大對農村違法經營者的懲處力度;通過培訓、宣傳等方式增強農民法律意識;要健全組織,切實維護農村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協會應向農村延伸,還可考慮建立『小額糾紛裁判法庭』。
據悉,黑龍江省從2005年就開始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如今的全省農家店達8000餘個,這些農家店憑借安全的進貨渠道、可靠的商品質量來贏得廣大農戶的信賴,將逐漸成為農村消費品市場銷售主渠道,對於打擊假冒偽劣商品進入農村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