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奧運臨近 哈爾濱開啟『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
2008-03-19 16:57:07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華虹 張遠航 杜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哈爾濱開啟『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
  東北網3月19日訊(李華虹 張遠航 記者杜筱) 3月19日,曾被衛生部任命為『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多次承擔大型國際會議和國際體育比賽的醫療保健任務的哈醫大二院正式啟動了黑龍江省內首家『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系統,俄羅斯患者伊琳娜成為首位受益人。隨著北京奧運及哈爾濱大冬會的臨近,該通道的建立為外國友人來哈爾濱診治提供了便利快捷平臺。

  據悉,3月4日,哈醫大二院為挽救患有侵襲性腦垂體瘤的一位稀有血型的俄羅斯重患伊琳娜,啟動了『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向社會各界發出倡議,緊急求助Rh型陰性血。在全社會的關愛和眷顧下,為挽救外國友人的生命貢獻了哈爾濱人的力量。伊琳娜於3月12日已經成功接受了手術的治療,目前已經基本痊愈。伊琳娜是該院開啟『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的首位受益人。

醫院領導看望伊琳娜
  據哈醫大二院院長張斌介紹,近年來,國家經濟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隨著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對外交流合作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來我省我市進行經濟往來、國際探親、旅游觀光等外事活動,導致哈醫大二院外籍患者不斷增加。據統計,近兩年共為來自俄羅斯、朝鮮、日本、韓國、阿根廷等國家100餘名外籍患者診治,僅腦外科兩個病房每年接待俄羅斯患者近30名。為使外國友人在哈期間能夠享受到便利快捷的醫療服務,哈醫大二院正式開通了『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

  另外,十幾年來,哈醫大二院一直秉承『雙語教學』、『雙語查房』的教學模式和臨床管理程序的優良傳統,為外籍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在醫療技術上,醫院形成了科室有特色、人纔有專長的局面,使患者診病可以『對號入座』,尋醫目標更加明確,極大提高了診斷准確率和治療的有效率,為外籍患者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證。同時,在護理上,為了尊重外籍患者的民族習慣,針對不同國家的生活習慣,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護理;在就醫環境上,無論醫院床位如何緊張也要保證為外籍患者提供優雅、舒適的單間環境。在診療費用方面,對待外籍患者,醫院不另設收費標准,讓他們享受與中國公民一樣的交費待遇。這些為『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的提供了前提條件。

  據了解,『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的急診流程是哈醫大二院急診科醫生根據哈爾濱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的報告,了解患者病情進行分診,可使病人直接送入醫院病房,大大縮短了院內急救會診時間,改變了原來的急救醫療模式;同時醫院還出臺新措施,正式成立了國際醫療救治綠色通道的行政保障組,主要負責指揮協調各科室對外籍患者的救治工作,同時負責規范監督國際醫療救治綠色通道的各項工作流程,醫院還專門成立『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專家小組,具體負責醫療救治工作,設置規范的工作紀律,保持暢通的通訊聯系,隨時需要隨時就到患者身邊。

  稀有血型患者冰城求醫 醫院全城尋血力救外國友人

  家住俄羅斯海參崴的婦女伊琳娜今年48歲,患有腦垂體瘤,瘤體在腦內生長已經三年多。3月4日,伊琳娜慕名到哈醫大二院求治,確診為侵襲性垂體大腺瘤,唯一的挽救方法就是手術治療。但突然的一個變故使整個腦外科和整個醫院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醫院沒有伊琳娜的Rh型陰性血……醫院決定:全城尋血,全力救治外國友人。

  哈爾濱5名稀有血型志願者為俄羅斯重患義務獻血

  情況緊急,沒有足夠的Rh(陰性)血,患者的生命將受到威脅。醫院向哈爾濱紅十字中心血站緊急預約用血單,急用1200毫昇RH(陰性)B型血,用於為伊琳娜做手術。當時,哈市中心血站沒有足夠量的RH(陰性)B型新鮮血液,並在第一時間迅速從400名稀有血型志願者中挑選出5名哈爾濱市『RH陰性血型流動血庫』的獻血志願者,共獻出了2000多毫昇新鮮血液。這些『救命血』在經過相關處理後送到了哈醫大二院……

 

  『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啟動 伊琳娜成首位受益人

  在俄羅斯患者受到疾病侵襲,求助於哈醫大二院之時,哈醫大二院迅速啟動『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 12日早8點,患者伊琳娜的手術准時進行。術中分開外側裂之後,腦外二科副主任胡韶山教授發現患者腫瘤沿著海綿竇、中顱凹底和馬鞍區匍匐生長,包繞神經、頸內動脈、動眼神經、垂體炳等結構。胡教授在顯微鏡下,小心剝離,分塊切除腫瘤,使視神經充分減壓。腫瘤質地非常堅韌,尤其是海綿竇內與三叉神經等結構,界限不清,包裹緊密,這給手術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胡教授小心翼翼,克服重重困難,輸血600毫昇,用時3個小時完成了整個手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正在進一步的治療和恢復當中。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