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爾濱開啟『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 |
據悉,3月4日,哈醫大二院為挽救患有侵襲性腦垂體瘤的一位稀有血型的俄羅斯重患伊琳娜,啟動了『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向社會各界發出倡議,緊急求助Rh型陰性血。在全社會的關愛和眷顧下,為挽救外國友人的生命貢獻了哈爾濱人的力量。伊琳娜於3月12日已經成功接受了手術的治療,目前已經基本痊愈。伊琳娜是該院開啟『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的首位受益人。
![]() |
醫院領導看望伊琳娜 |
另外,十幾年來,哈醫大二院一直秉承『雙語教學』、『雙語查房』的教學模式和臨床管理程序的優良傳統,為外籍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在醫療技術上,醫院形成了科室有特色、人纔有專長的局面,使患者診病可以『對號入座』,尋醫目標更加明確,極大提高了診斷准確率和治療的有效率,為外籍患者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證。同時,在護理上,為了尊重外籍患者的民族習慣,針對不同國家的生活習慣,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護理;在就醫環境上,無論醫院床位如何緊張也要保證為外籍患者提供優雅、舒適的單間環境。在診療費用方面,對待外籍患者,醫院不另設收費標准,讓他們享受與中國公民一樣的交費待遇。這些為『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的提供了前提條件。
據了解,『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的急診流程是哈醫大二院急診科醫生根據哈爾濱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的報告,了解患者病情進行分診,可使病人直接送入醫院病房,大大縮短了院內急救會診時間,改變了原來的急救醫療模式;同時醫院還出臺新措施,正式成立了國際醫療救治綠色通道的行政保障組,主要負責指揮協調各科室對外籍患者的救治工作,同時負責規范監督國際醫療救治綠色通道的各項工作流程,醫院還專門成立『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專家小組,具體負責醫療救治工作,設置規范的工作紀律,保持暢通的通訊聯系,隨時需要隨時就到患者身邊。
稀有血型患者冰城求醫 醫院全城尋血力救外國友人
哈爾濱5名稀有血型志願者為俄羅斯重患義務獻血
『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啟動 伊琳娜成首位受益人
在俄羅斯患者受到疾病侵襲,求助於哈醫大二院之時,哈醫大二院迅速啟動『國際醫療救助綠色通道』。 12日早8點,患者伊琳娜的手術准時進行。術中分開外側裂之後,腦外二科副主任胡韶山教授發現患者腫瘤沿著海綿竇、中顱凹底和馬鞍區匍匐生長,包繞神經、頸內動脈、動眼神經、垂體炳等結構。胡教授在顯微鏡下,小心剝離,分塊切除腫瘤,使視神經充分減壓。腫瘤質地非常堅韌,尤其是海綿竇內與三叉神經等結構,界限不清,包裹緊密,這給手術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胡教授小心翼翼,克服重重困難,輸血600毫昇,用時3個小時完成了整個手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正在進一步的治療和恢復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