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告別棚戶區:道外電纜廠家屬區50年前一片荒地
2008-03-20 10:16:09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0日訊 在哈爾濱市剛剛公布首批拆遷的17片棚戶區中,道外佔了4片,其中一片就在南馬路辦事處轄區內。昨天9時,記者來到位於道外南極街上的南馬街道辦事處。

  昨天,記者走進分別地處平房區上海新村、新興等多個社區的棚戶區,傾聽和記錄即將告別棚戶生活的百姓們或激動或難捨的情愫。

  小區50年前是荒地

  記者來到八區四巷時,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正坐在大院裡嘮嗑,聊的話題都與動遷有關。記者注意到,和其他棚戶區不同,這裡都是樓房,也有大院,但因為這些樓房建設的年代較早,所以房間都非常小。

  75歲的李秋雲是小區裡的首批居民,她說:『今天早晨知道了我們這兒要拆遷的消息,太高興了,我們盼了好多年了。我是1953年從沈陽來哈爾濱的,也算是哈爾濱解放後較早的一批創業者。1956年電纜廠在這裡蓋起家屬樓時,我就住在這兒,如今孩子都50多歲了。』

  據李大娘回憶,上世紀50年代初,這一帶還是一片水溝、荒地,只有很少的幾間平房,小區現在的位置當時是一個停放馬車的場地。後來,哈爾濱電纜廠在這裡蓋了4棟家屬樓。『雖然多數住房都只有十幾平方米、二十幾平方米,最小的纔10.8平方米,六七平方米的廚房和很小的廁所都是兩三家共用一個,不過在當時那算相當好了,畢竟住上了樓房,很多人都很羡慕。』

  終於要住上好房了

  住在家屬區裡的一位大嫂說:『我的年齡和這些房子年齡差不多一般大,家裡姐妹4個,一家6口擠在10.8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50多年。

  住在小區裡的張大媽說:『我們這裡的居民一直盼著拆遷,這回終於盼到了,聽說棚戶區改造政府出臺的政策非常好,給百姓很多實惠,我們這裡又被劃為第一批改造范圍,心裡非常高興,也很塌實,在有生之年能住上好房子。

  道外區仁裡地區應該算是道外區的鬧市之一,在上世紀初,這裡曾是哈爾濱比較繁華的地區,有不少娛樂場所、劇院和妓院,不亞於道裡區的中央大街。

  小樓難掩當年奢華

  據道外區仁裡辦事處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仁裡』地區棚戶區改造范圍東起十六道街西側道路紅線,西至十五道街東側道路紅線,南起興業街北側道路紅線,北至禮化街南側道路紅線圍合的區域(不含哈爾濱第四醫院、哈爾濱評劇院、區域內多層住宅樓坐落的區域),涉及居民大約有800戶左右。在這一帶一些青磚小二樓是上世紀初建的,雖然已經顯得有些破舊,但從牆面上的雕梁畫棟仍可想象這裡當年的奢華。

  『華樂院』的拂塵老人

  記者在仁裡棚戶區采訪時,聽到的最多的就是『華樂院』。『華樂院』是一個兩層樓建築,木制樓梯,整個回廊是連通的。在大院裡,居民提到的最多的就是『拂塵老人』李來濱。

  96歲的李老現在仍住這個大院裡,他也是大院裡年紀最大的老人。李老有一手拿手的制作拂塵的絕活兒,著名表演藝術家劉小樓就曾用他做的拂塵。李老說:『我十幾歲時就闖關東來到哈爾濱,開始在外面打小工,後來評劇院缺人手,就到劇院裡跑起了龍套。我小的時候,這兒相當熱鬧,離這兒不遠就是「圈裡」。』

  國內首家評劇院

  在老道外曾有這樣一段順口溜:『新世界吃個飽,新江泉洗個澡,大舞臺叫個好。』描述的就是仁裡地區的繁華。史料記載,當時這裡有一家著名的新世界飯店,可以稱得上是當時哈爾濱最好的飯店。飯店位於十六道街與正陽大街(今道外區靖宇街)交叉口處,飯店不僅規模大,裝修也非常豪華。每到晚上,這裡便燈紅酒綠,大街上各式馬車、汽車川流不息,看完戲的達官顯貴們和不少外國人紛紛來這裡飲酒作樂。除了紅極一時的飯店,華樂院的『圈樓』裡還包圍著另一個非常著名的建築,也是國內首家評劇院———哈爾濱評劇院。據當地老人講,上世紀初老道外的戲園子、電影院在全哈爾濱是最多最有名的。當時東傅家區有三大劇院:南十六道街有新樂、華樂、安樂三大舞臺。新樂舞臺是最大的,1922年失火燒毀後,又建了華樂舞臺。華樂也就是後來的哈爾濱評劇院。

責任編輯:宋巍

別了,棚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