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4日訊 今天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據統計,目前哈爾濱市共有肺結核病患者5萬餘人,但真正得到登記管理和規范化治療的只有約1.5萬人。哈爾濱市肺結核病患者中75%是青壯年,心理健康水平低成為發病新誘因。
近七成患者治療不規范
據市結核病防治所所長劉佔忠介紹,結核病死亡率約為十萬分之九點八,位居37種傳染病之首。近七成肺結核病患者得不到正規治療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患者對肺結核病心存芥蒂,知道結核病會傳染怕別人忌諱,而不肯接受治療。此外,還有一些患者因經濟條件不好,或聽信一些『專家』偏方,到非正規專科醫院治療而延誤病情。
據省結防所所長謝艷光介紹,去年黑龍江省共投入500餘萬元用於結核病人的免費治療。患者一旦發現患病,可到所在地的結核病防治機構接受免費檢查和治療,並可免費得到抗結核藥物,但目前很多患者對此並不知曉。
『耐藥』源自忽視傳統療法
據統計,目前,哈爾濱市傳染性肺結核患者中,初始耐藥率為18.6%,繼發耐藥率為46.5%。市胸科醫院王蓮芝主任介紹,目前醫院所接收的肺結核患者中近四成是耐藥性患者,與前兩年相比有明顯增長,主要是由於患者不按正規療法治療,反復用藥所致。初次治療的肺結核病患者,如果按全療程規律治療,治愈率可達90%以上。結核病治療全過程最少要6個月,但很多患者治療一段時間病情好轉後,就不再堅持用藥,犯病後再吃藥,久而久之成了耐藥病人。耐藥病人治療效果明顯下降,治愈率非常低。
據了解,抗結核藥物分為殺菌藥和抑制生長藥,效果最為顯著的殺菌藥一共有五種,其中四種為口服藥,對於結核患者,口服藥是最有效的。但有些人往往認為只有靜點效果纔最好,而放棄了最為有效的口服藥,這絕對是一個誤區。
心理健康水平低成新誘因
謝艷光說,除去流動人口、居住環境等原因,心理因素也成為肺結核病的一大誘因。調查顯示,肺結核病人大多有明顯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許多人因社會壓力大,交際應酬多,工作和休息沒有規律,久而久之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現,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都容易使結核病乘虛而入。
目前在結核患者中,除了傳統的易感人群外,白領和高中生的發病正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專家分析說,這都與心理因素有關。除去營養失衡等原因,這兩個群體常年面處緊張的工作和學習,精神壓力過大,自身抵抗力減弱,極易感染結核病。此外,一些年輕人經常沈溺於網吧、酒吧、舞廳等場所,或經常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小飯店吃喝,也很容易造成結核菌的感染。
早診早治是最好的預防
據了解,一例未經治療的肺結核傳染源,每年可通過空氣傳染15名至20名健康人。如何纔能做到防患於未然?謝艷光說,早發現早治療就是最好的預防。
謝艷光說,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一針,就是接種的預防肺結核卡介苗,卡介苗對成年人的結核病預防作用非常有限,因此要預防肺結核的發生,在生活中應該時刻警惕受到感染。如生活中要做到減少與結核病人接觸,探視病人要戴口罩,病人的日用品要消毒;經過工地或打掃衛生等揚塵環境時,應繞道走或掩住口鼻;房間要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要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增強體質,保證充足睡眠,平衡膳食、營養合理等。
結核防治將納入社區管理
記者從省結核病防治所了解到,今年黑龍江省將把結核防治職能納入社區,采取社區醫生與結防人員結合的形式普及結防知識,來提高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和可疑者就診率,提高綜合醫療機構肺結核病人及可疑者轉診及到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