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4日訊 勞動屯在呼蘭區雙井鎮光榮村可謂赫赫有名,這裡人在改革開放之前,冒著『投機倒把』的罪名,大膽追求著生活的變遷。靠著這種敢於吃苦和冒險的精神和改革開放30年的好政策,他們硬生生地走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發家致富曲。
一天0.24元逼出的『投機倒把』群體
今年59歲的高廣新講起了30年前的一件辛酸往事。1979年春,高廣新把平時捨不得吃而攢下的60個雞蛋裝進筐裡,怕別人看見用草苫子蓋上,騎了3個多小時的自行車來到哈市准備換些米面回去給孩子解解饞。雞蛋沒換成卻被兩個帶紅胳膊箍的人一頓盤問,只好到了南崗區的姑姑家。他馱著姑姑給的30斤白面趕回家裡,當天夜裡給4個孩子蒸了一大鍋饅頭,一個孩子就吃了五六個。看著孩子們吃得那麼香,他和妻子流了一夜的眼淚。他說,那時,勞動屯一天10個工分僅合2角4分錢,膽子小的只能年復一年地靠下去。膽子大的,寧可一天被生產隊扣掉兩塊錢,也要偷著出去掙些外快。高廣新就是從那時起,悄悄在建築工地從當小工到當瓦匠。每天收入2塊6角錢,扣掉交給隊裡的2元,還剩6角,比在生產隊掙的還多。不僅如此,他倒賣黃煙、扛麻袋、燒鍋爐來補貼6口之家。
不僅僅是高廣新一個人這樣乾,在勞動屯,幾乎每個年長些的人都能說出自己當年的『投機倒把』歷史。
第一個開翻砂廠『萬元戶』的效應
三中全會之後,那些『投機倒把』的群體不再為扣帽子而擔驚受怕,放開膽子開始為自己的生活而東奔西忙。1984年春,村民王秀文與懂翻砂技術的親家貸款建起了勞動屯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翻砂廠,許多村民也都到翻砂廠上班掙工資,雖然錢掙的不多,但比種地要來得快。幾年後,王秀文家的存折裡的數字由幾千元變成了幾萬元。當時的呼蘭縣委、縣政府還將王秀文當成發家致富的典型在全縣進行廣泛宣傳。王秀文的起步,可以說觸動了勞動屯人沈寂已久的經商賺錢的靈感,於是,各行各業在勞動屯陸續『粉墨登場』了。
尹景福靠分隊時的一輛馬車去拉腳,掙錢後抓了500只肉雞;房國帶領村500多人在省內外市場的建築和餐飲等多個領域打工;還出現了40多戶養豬大戶和10多戶運輸大戶;數百名村民成為保溫材料領域的專業技術農民。
第一個在哈市專賣品牌雞蛋的人
劉剛算是勞動屯裡的小字輩。也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好日子富裕起來的新生代。 1995年,劉剛靠貸款養了500只蛋雞。為了擴大養殖,打破蛋雞散養戶在人力、技術、銷售等方面存在的局限, 2003年,劉剛從俄羅斯引進可食用噴墨技術,並通過農業部農產品質量認證中心認證,注冊了『匯康』牌無公害雞蛋。『匯康』雞蛋開始通過市各大超市一步步發往省內部分城市以及河南、廣州、吉林等地。
2007年10月份,劉剛又注冊了『匯康養殖有限公司』,建了一萬多平方米的蛋雞養殖場,實行了大規模立體機械化蛋雞養殖,一天的產蛋量1600斤。而未來的三年裡,蛋雞存欄數將要達到20萬只,他在哈市的幾個大超市裡都有自己的專門櫃臺,出售的也是自己家的品牌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