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五老』活動幫助哈爾濱市29萬青年農民脫貧致富
2008-03-22 09:50:5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2日訊 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揮『五老』(老乾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專長,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兩年來通過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創辦微型企業、建立示范基地等措施,使全市29萬青年農民脫貧致富,3.9萬人成為科技示范戶,1.9萬青年加入黨、團組織,1400名青年擔任村、屯領導職務。

  農村『五老』顯身手

  延壽縣乾部王春江退休後上山種樹,使荒山禿嶺變成花果山。在他的帶領和指導下,青川鄉6名青年農民承包荒山植樹造林,成為延壽縣『山水田路』全面開發的示范戶。青年農民王立宏承包荒山5300畝,現已造林3800畝,其中果林近百畝,去年又種植中藥材五味子。王立宏還捐助鄉中學1萬元錢,並騰出自己住宅,開辦了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班。

  方正縣原四合村支書張鳳岐,帶領40多名青年進行水稻、大豆高產優良品種示范種植,提高效益15%。雙城市農豐鎮關工委副主任付振東,自己花錢創辦良種示范基地,取得成功後進行推廣,現已輻射全鎮10萬畝玉米,每年增收近千萬元。

  農村青年成脫貧致富生力軍

  讓農村青年脫貧致富,是市關工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攻點。雙城市五家鎮解放村青年劉運生,在市關工委的幫助協調下,創辦起『家客隆超市』,年盈利30餘萬元。五家村青年王成偉辦起了『快活林』酒店,年盈利在10萬元以上。

  尚志市長壽鄉一曼村,是全市16個省級貧困村之一。在市關工委的引導下,青年農民帶頭人王恩超和黨團員圍繞『龍源飲品』種植樹莓等漿果,現已發展到680畝,同時帶動周邊6個村逐漸形成了樹莓生產基地、果園1200畝,今年發展到3000畝。

  呼蘭區方臺鎮青年鄭大東,由於家裡窮娶不上媳婦。一次偶然機會,他隨親屬到天津打工掙到了錢,現在不但建起了自己的配貨站,還娶上了天津媳婦。在市關工委的引導下,他把幾十名老鄉帶到天津出勞務,使村民的收入成番輪倍地增長。

  培養新農民為農村發展打基礎

  培養新型農民,就是為農村經濟發展打基礎。

  阿城區阿什河合作社是由兩名『老專家』領辦、20多名青年參加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吸納了114戶稻農,種植水稻6700畝,采取投入、技術、生產、加工、銷售『五統一』等生產經營模式,實現無公害標准化栽培,每公斤大米賣出36元的高價。

  阿城區料甸鄉西華村青年郗振彪,原來靠騎自行車給酒廠賣酒。後來自己辦酒廠,開始只投資2萬元,日生產能力只有100公斤。在鄉關工委的幫助下,郗振彪的『小燒鍋』現已成長為固定資產420多萬元、固定工人110多人、年產3000噸優質白酒的市級先進民營科技企業。

  巴彥縣關工委扶持青年農民興辦微型企業27個,解決了3000餘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興隆鎮民主村在縣關工委的扶持下,辦起磚廠、木材加工廠、奶站等小企業,年總收入1000萬元,安排青年就業400餘人,人均年收入超萬元。

  關心農村教育

  市關工委在參與新農村建設中,特別關注農村『流動生』、『留守生』和『特困生』等學生群體。

  雙城市新興鄉關工委在對全鄉調查時發現,新華村小學六年級學生高詩文,父病故後母親改嫁,他寄住在祖父母家裡,由於困難幾次想輟學。鄉關工委協調學校,多次去做工作,為他減免學雜費、書本費,讓高詩文堅定了學下去的信心。

  尚志市民營企業家孫文范,始終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幾年來為尚志市提供教育資金已超過100萬元。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