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5日訊 『在哈爾濱老城區,像金劍嘯革命地這樣的紅色遺跡有73處,如今殘存不足40處……』24日,《哈爾濱革命舊址史話》編著者之一張福山看到生活報24日的報道《金劍嘯革命地空置三年漸成廢墟》後告訴記者,『豐富的反侵略、革命史跡紀念地是哈爾濱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砝碼,亟待進行搶救性保護。』
金劍嘯革命地所在的小樓歸哪兒管?當地居民說這個房子是省藥材公司的。記者問省藥材,一位安姓辦公室負責人說,此房部分原是省藥材站的家屬樓,現在不歸他們管。規劃和文保部門建議記者問問房產部門。哈物業供熱集團道裡房管處在詢問了田地房管所後給出的答復是:此房左右兩側的房產都歸他們管,這個樓不歸,提醒記者問一下商業部門……
記者從規劃部門了解到,金劍嘯革命地所在的破敗小樓曾列入了規劃名城保護的名錄,但要成為保護建築,還需經過踏查、篩選、論證、批准等復雜漫長的程序。哈市文物管理站站長劉雲纔告訴記者,一棟建築或遺址,要核定為市級或省級文保單位,需要經過黨史委推薦,根據其歷史價值論證後,向政府打報告待批。截至目前,從1995年至2007年9月30日的哈市三批文保單位認定中,只有劉少奇、趙尚志、趙一曼和鄧潔民在哈市的革命舊址被列入了文保單位,其他紅色遺跡尚未被列入高規格的保護中。
張福山老師說,哈爾濱的紅色遺跡曾經非常豐富,但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因服從城市建設和商業開發被毀被拆的已經超過了一半。比對《哈爾濱革命舊址史話》不難發現:中央大街西十三道街48號——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會址;中央大街西三道街上的『中華棧』——中共上海發起組成員之一的俞秀松生活和戰斗舊址;中醫街7號——中共哈爾濱地下黨於1932年創辦的哈爾濱青年學院;田地街與一面街拐角處的『一面棧』——哈爾濱黨組織組建人之一吳麗實居住和活動舊址;紅專街——地下黨設立的護送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買賣街85號木結構俄式平房——1929年,劉少奇在擔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期間到哈爾濱巡視工作時,曾住在這裡,並開展秘密活動舊址;西十一道街的一處半地下室房子——1933年,中共滿洲省委擴大會議在這裡召開;此外,還有哈爾濱口琴社社址、哈爾濱晨光報社舊址……均已消失。
記者還了解到,2006年,為配合國家推出的『紅色旅游』,哈市旅游部門對包括呼蘭、阿城在內的100多處『紅色遺跡』進行了資源挖掘,發現因為缺乏有效保護和管理或已被拆除的革命遺址達94處,佔總數近8成。